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5月23日> > 总第201717期 > C8 > 新闻内容
让良知 的力量引领我们前行
新闻作者:阳煤集团二矿 魏芳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习录》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王阳明的一位学生给众人演示,举一手指问:“你们看见了吗?”大家齐声说:“看见啦!”再把手缩进袖子中举手问大家:“你们还能看见吗?”大家都说:“看不见!”众人不解其意,王阳明解释道:“手指有时能看见,有时看不见。这就像人的心神,只是在可以看见可以听见的地方说事,而不在听不到见不着的方面用功。其实呢,听不见看不着之处,才是良知的本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才是致良知的功夫。”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告诉我们: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对与错、是与非,我们只要用良知判断就可知道答案,按照良知的指引,去除私心,积聚正能量,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对于企业来讲,员工的良知则代表着他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而这就是文中故事所说的“听不见看不着之处”。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向媒体道出了他的经营秘诀:“企业经营最重要是经营那些看不见的公司风气和员工的意识。”因为所有事情都是人用“心”在做,“心”就是良知,如果能让员工发挥他们思想深处良知的力量,企业的发展必定如虎添翼。
    那么,究竟什么是“致良知”?良就是良心,知就是智慧。这就是说,我们要运用良心和智慧引领我们前行。然而,当今这个利益交织、诉求多元的社会中,仍有一些人投机倒把、总打自己的小算盘,也有人不思进取、玩风日盛,还有人心为物役、奢靡腐败,他们用私欲代替了良知,渐而丢失了信仰,迷失了方向。当前,全国上下一直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其宗旨还是要唤醒人们的良知,形成合力,形成筑牢精神家园。
    那么,要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如何才能唤醒自己那颗沉睡的“心”?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立志”。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志向,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方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嚼之马,终将无所成就。但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志当存高远”。反之,一个心里只想贪图享乐的人,又岂会做出造福天下的举动?一个人心中装满企业,定会事事以企业利益为重。所以说,立志是“致良知”的基础,正确和高远的志向为“致良知”积蓄了“洪荒之力”。如果没有正确的志向,“致良知”终究也只是空中楼阁。
    “炼心”。要想“致良知”,炼心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一个人立下伟大的志向,内心却是参杂着贪图享乐,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难题就傻眼,没有一颗真诚坚韧的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终究也是一事无成。今天,“致良知”之所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就在于它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净化我们的灵魂。纵观企业的发展历程,60多年的风雨兼程,没有一颗真诚坚韧的心,没有一颗与阳煤荣辱与共的心,闯关夺隘、爬坡过坎又从何谈起?一个人的良知只有他自己知道,心态是否正确,良知马上就知对错,对的就去做,错的就马上纠正。我们要将良知运用于日常工作中,工作态度是否端正,对待问题是否客观,处理事情是否自私。以“良知”为标尺,及时拂去思想上的灰尘,不断“修炼”自己,着眼大局、破除私心,久久为功,就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笃行”。“笃”就是忠贞不渝,踏踏实实的意思。笃行就要努力践行“致良知”,使良知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在工作中,我们要将“良知”渗透于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讲责任、有担当就是“致良知”。今天能干完的工作绝不拖到明天、能为企业节省的绝不能浪费,要自觉用“良知”来指引我们的行为,将“良知”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不仅要成为“致良知”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致良知”的捍卫者的推进者。对于企业而言,良知就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风气。认真笃行“致良知”,使其在无形中给人以力量,定能汇聚磅礴之力,促进企业发展袪腐生新、稳步向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涵养“君子坦荡荡”的情怀,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用良知的力量指引我们前行,助推企业的改革发展,我们将迎来的,不仅有思想的真砥砺,更有作风的大进步和企业的大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山西煤炭与安全生产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