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转型升级的根本支撑。2016年,集团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依托“一中心、六平台、五基地”开放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新型高端现代煤化工,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为企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那么“一中心、六平台、五基地”开放创新体系到底是什么呢?一中心: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平台:与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合作的低碳转化技术研发平台、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的煤基多联产技术研发平台、与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联合共建的先进润滑油材料研发平台、与中科合成油公司合作的铁基浆态床合成技术研发平台、与天津大学合作的特种燃料技术研发平台、与上海凯赛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共建生物化工与煤化工耦合技术研发平台;五基地:煤基合成油工业示范基地、天脊集团硝基化示范基地、利用钴基F-T合成技术改造甲醇装置生产精细化学品示范基地、百万吨级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基地、高河乏风蓄热氧化热电联供示范基地。目前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中,六平台、五基地已基本就绪。
“体系分三个层次,中心的建设加强了集团与国家部委特别是国家科技部的联系,使集团能及时掌握到国家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信息;六平台的建设,就是为潞安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的技术;五个基地的建设,是把实验室研究平台的创新成果去放大、工程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集团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东飞这样介绍。
随着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在这个不断完善的开放创新体系中,已经有多个以创新驱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科研项目和工业项目逐步崭露头角,甚至有的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拿“五基地”的其余四基地来说,同样成效显著。
——煤基合成油工业示范基地是国家“863”和“973”高新技术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目前该基地已掌握煤基合成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核心技术,获得发明技术专利6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0余项,发布国家、地方标准3项。
——天脊集团硝基化工示范基地拥有硝基化工领域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天脊采用成熟的双加压法工艺技术,引入原料气净化、低位能回收等先进技术,系统更加安全、环保,能耗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最为关键的原料氨利用工艺,工艺氨氧化转化率大于96.7%,吸收率大于99.8%,总氨的利用率大于96.5%,是目前国际上氨耗最低的硝酸生产先进工艺。
——百万吨级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基地规划产品有特种柴油、液化石油气、无芳溶剂油、高密航煤、费托蜡等30多种。产品由于其无硫、无氮、无芳、无重金属等高清洁性,能够由普通燃料升级成为高端精细化学品。
——利用钴基F-T合成技术改造甲醇装置生产精细化学品示范基地在联合试运转期间,主导进行了钴基F-T合成催化剂的升温还原、系统负荷调整、钴基触媒钝化等,对钴基F-T合成装置数据收集已形成完整体系。其中单台反应器已实现满负荷运行,油蜡产品比例及产量已达到预期要求。
“进一步整合、盘活科技资源,统筹推进科技项目,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精细化学品技术、生物化工技术,深化战略合作,进一步丰富技术创新链条,打造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新示范。”这是集团五届二次职代会对“一中心、六平台、五基地”开放创新体系提出的目标与要求。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而是需要多种因素有机融合、强力配合。
开放创新体系需要机制做支撑。2016年,集团煤化工高新技术在开发中采取领先的战略,进一步提升了煤化工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决策层、管理层、研发层、条件层高效运行的符合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开放创新体系需要资金做动力。2016年,集团结合当前市场形势,按重点支持方向和轻重缓急的指导方针,确定了科技计划项目,为煤基合成技术向山西省科技厅积极争取到了5000万元的国际重大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成为我省有史以来最大一笔科技项目投入,为集团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开放创新体系需要人才做保证。集团历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好人+能人”为用人导向,全面整合优化培训教育资源,健全培训教育体系,大力培育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技术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实现了人才工作与企业转型升级协调推进、一体化发展。目前,集团仅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就有6名。其中:“中华技能大奖”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在山西省煤炭行业排名中名列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