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8月08日> > 总第201727期 > C1 > 新闻内容
王庄沟村精准扶贫的“晋煤实践”
新闻作者:通讯员 王珂 陈树宇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汇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这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对于打赢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晋煤集团切实担当社会责任,按照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部署,2016年12月开始对国定贫困县长治市武乡县实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该县大有乡马村、王庄沟村、炉家掌村、鸦烟村、西岗头村等5个贫困村和苑家垴村1个非贫困村,正是当下“大扶贫”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
    如何精准帮扶全面到位,帮助脱贫户实现脱贫致富,晋煤集团构建以高层领导负责、各单位各部门推动的扶贫帮扶体系,建成包村领导、9名科级以上干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的“三位一体”精准帮扶队伍,深入贫困村实打实的破解贫困难题,找到脱贫路子,真正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实现贫困村摘“贫”戴“富”。
    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也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作为结对帮扶单位,金驹实业、铭基公司等7家单位通过捐款、慰问、义诊等方式投入帮扶,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为督促扶贫工作开展,晋煤集团实施“领导包带、单位包村、工作队到村、第一书记到岗、党员干部到户”精准帮扶联动机制,开展村级挂图推进,实现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对象精准对接,通过层层传导压力,促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真刀真枪促脱贫。
    半年多过去了,晋煤集团精准扶贫工作是否到位,帮扶定点贫困村发展如何,脱贫致富的方向是否明确,晋煤人牵挂的贫困村民生活是否好转……7月19日,带着疑问,记者踏上“红色革命圣地”武乡县这片热土,以大有乡王庄沟村这个深度贫困典型村为视角,倾听村民心声,感受村民生活变化。
 
“走家串户”访民情 瞄准问题真扶贫
    王庄沟村,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大山深处的山沟。驱车一路行驶,要掠过连绵起伏的重重峰峦,要几经崎岖与坎坷的反复颠簸,要多次与山体擦肩而行,才能放下“忐忑不安”的心到达。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韩爱红及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成员靳建中来时,却完全不一样。“我们刚来时正下着雨,在距离王庄沟村还有5公里的地方,车轮陷在泥坑里动不了。留下司机等待救援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村里,裤腿全是泥,还互相取笑对方。”
    来之前,曾听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王庄沟,沟多山高,来了走不了,走了不想留”,但韩爱红和靳建中并不以为然。到了王庄沟村,他们才发现此言非虚。放眼四周,在这片褶皱状的土地上,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山路曲折……整个村子就象被孩子遗忘的玩具,孤零零躺在深山。
    “真没想到我们扶贫帮扶的地方,竟是这样穷山恶水的小村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积极面对、勇于克服,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帮扶中,因为我们背后代表的是晋煤集团。”韩爱红说。
    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座谈聊天时,村党支部书记吴玉平托出王庄沟村的“家底”:王庄沟村下辖王庄沟、犁坪等4个自然村,人口265户718人,耕地面积2100亩,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玉米、土豆、谷子和外出打工为主,无村集体经济。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共119人,一般贫困户27户,五保户4户,低保户4户,2016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20元。
    了解村子情况后,韩爱红他们走家串户和村民拉家常,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同吃住同劳动,全面掌握贫困户现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一步分析,区分因病、因学、缺资金等致贫原因,找准制约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准确掌握贫困户实际需求,逐户建立脱贫台账、列出扶贫清单,实行动态管理。
    一个月来,韩爱红他们探索王庄沟村扶贫开发模式的思路变得清晰。“按照省政府‘一村一品有主体’的要求,我们决定要因地制宜,围绕光伏发电、地栽黑木耳、养鸡养羊、玉米仓储等四大项目做文章,实现项目落地开花结果,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完成王庄沟村由贫困村变成小康村的蜕变。”
    定位王庄沟村脱贫发展方向后,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韩爱红匆匆赶往下一个贫困村,并嘱咐靳建中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全身心投入到脱贫工作中,力争2018年实现全村脱贫。
    “第一书记承载着责任和荣耀,更承载着晋煤集团的嘱托,我一定会努力带领全体贫困户及村民,揭下贫穷标签,拥抱小康。”靳建中十分坚定。
 
“小小木耳”庭院种 足不出户把钱挣
    中午,似火骄阳,猛烈的炙烤着大地。偶尔一阵火辣辣的干热风吹过,吹皱了田间枝头的浓浓绿意。
    村里一座墙砖和土坯混合的窑洞院落里,一排排整齐摆放着一支支圆柱形的白色菌棒,像是整装待发的士兵等待检阅一样,挺拔地站立在2米高架空的黑色遮阳网撑起的一片阴凉下面,有的挂满肥厚的黑木耳,有的已被采收刚刚出嫩芽。(上接C1版)这些白色菌棒,是赵卫松于6月29日种植的,共有770棒。“每支菌棒产1两,770棒大约产77余斤黑木耳,一年增收5200元,比种玉米强多了。我要好好种黑木耳,增加收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赵卫松说。
    作为村里特级贫困户,赵卫松家里4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乡里上学,一年连学费加租房费6000余元,还要每年负担父母医药、生活等费用1万6千元。所有开支,全靠种植的2亩玉米收入和赵卫松打零工赚钱负担,家庭非常困难。
    单一微薄的收入,家庭巨大的负担,让赵卫松苦不堪言。“有好几次小孩交学费还是老师垫付的,差点儿没让孩子上了学。后来东拼西凑才还给老师。”赵卫松眼里闪着泪光。
    长年累月的劳作,家庭重担的扛起,年仅48岁的赵卫松和同龄人相比,看上去显得衰老许多。如今,种植黑木耳让他重新拾回了生活的信心,开始期盼未来的美好日子。
    “咱们这里是地栽黑木耳,主要通过利用菌棒种植黑木耳。一年可以种植春秋两季,第一批3月下旬至4月初,叫春耳;第二批7月下旬至8月初,叫秋耳……6月29日,我们引导13户贫困户先行种植黑木耳。”靳建中说。
    王庄沟村昼夜温差大,夏秋时节雨水较为充足,对于黑木耳这种中温性菌类来说,是天然的生产基地。“黑木耳生长周期又短,一周采收4天休三天,见效快,又是庭院经济作物,在自家院子里种植管理方便,又不累,在农活之余就可轻松完成。”靳建中说。
    重要的是,扣除买菌棒、喷灌等必要成本,黑木耳受市场价格影响小,干木耳市场价格在60元一斤上下浮动,以1亩黑木耳为例,一年种植春秋两季,最终效益大概6万元左右,比种其他农作物收入翻番。
    “可以说,种植黑木耳是个很好的‘短平快’脱贫项目,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况且,我在之前扶贫的时候搞过这个项目,对于黑木耳培育、采收、销售等整个流程运作十分熟悉,也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有信心、有能力,帮助村民种植好黑木耳。”靳建中说。
    在靳建中手把手的培训和帮助下,13户贫困户种植黑木耳初见成效。下一步,靳建中决定带动其他贫困户及村民参与种植黑木耳,扩大种植规模,形成黑木耳产业基地,并引入木耳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建厂,努力构建“龙头+基地+村民”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让全体村民过上小康生活。
    “13户种植黑木耳,加上原先的22户养鸡扶贫项目。这样一来,全村40户贫困户初步实现了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为今后全面脱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靳建中说。
 
从田地走向工厂 就业成为新出路
    “因为我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吃过午饭休息片刻后,48岁的马晒红哼着自己最爱的歌《刚好遇见你》,脚步轻快地来到村外坡下的现代化养鸡场,开始“上班”。
    马晒红所在的养鸡场,属于长治市强岭沟养殖公司。该公司建于2015年,在王庄沟村外有两个鸡棚,每个鸡棚有1.5万只鸡。
    穿梭鸡棚中来回捡鸡蛋,再清洗鸡蛋装箱,就是马晒红一天的工作。“我们捡鸡蛋是按箱算钱,每箱给2块,360枚鸡蛋一箱。正常情况下,我一天能捡15箱。最多的一次,我捡了17箱鸡蛋,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就睡着了。”马晒红说。
    马晒红家种着10亩玉米和谷子,一年大概收入4000元,大儿子在外打工,基本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但因小儿子读了高中,学费等费用开支变大,她家一下子成了贫困户。
    “来养鸡场捡鸡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个月还能挣八九百元,可比种玉米强多了。只要我努力工作,日子会越过越好!”现在,马晒红十分满意她的“新工作”。抹了把脸上的汗,她继续捡拾鸡蛋。在鸡棚的明亮灯光照耀下,她的身影像朵美丽的鲜花,绽放在对美好日子向往中。
    “靳建中书记反复与我们沟通,想安排贫困户到养鸡场。最终在5月中旬,我们招收了8名贫困村民来养鸡场工作,马晒红就是其中一名。他们按照养鸡场捡蛋、防疫、装卸等生产流程工作,工资按量现场结算,完成多少发多少。”长治市强岭沟养殖公司负责人吴绪红说。
    因王庄沟村无污染、空气好,又采用无公害、无抗生素、绿色化方式养殖,吴绪红的养鸡场产出的鸡蛋极受市场欢迎,经常供不应求。他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想在2个鸡棚基础上再修建3个鸡棚,达到10万只的养殖规模,应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绿色鸡蛋”市场。
    得知吴绪红的想法,靳建中计划帮助他和县乡政府沟通,以他的公司为主体,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农户入股分红,将40户贫困户全部纳入进去,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靳书记来了半年多,就帮助了13户贫困户种植地栽黑木耳,安排了村里8名贫困村民就业,非常感谢晋煤集团。有晋煤集团,我们一定有信心脱贫致富!”王庄沟村村党支部书记吴玉平感激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山西煤炭与安全生产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