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傍晚,我在居民小区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儿童用卡打开一辆单车,身后的妈妈说:“车连座儿也没有,怎么骑?”儿童此时已将单车从路沿上面推下了路面,一看果真没有车座儿,便将车锁上放在马路上。这时身后的一位中年妇女很快将车提起又放回路沿上,儿童的妈妈看后很不愉快,两位中年妇女便发生了口角。放车那位妇女是做好事,单车放在马路上既影响交通又容易损坏。儿童母亲是看到那位妇女在放车是撴了一下车,是责备她的孩子,孩子的妈妈首先争执起来。路过的行人听到是因为那个小孩而吵架,纷纷指责放车的妇女,“和一个小孩争吵不值”。真是冤枉、委屈主动做好事的那位妇女了。是因为小孩吵架,但你看到的只是过程,你没有看到起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不仅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之谈,而且我们往往把自己亲眼看见的奉为真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周围的人们这样说:我亲眼看见的绝对不会有错。那么,眼睛看见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事实上,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在看待事物时都难免带有主观性,即认知上的盲点和偏差,因而即使是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事物,也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思维的局限,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和偏差。所以,媒体常常提醒我们不信谣、不传谣,看事情看本质。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因缺粮受困,饭菜全无,多日没吃上米饭了。学生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开始煮饭。饭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颜回盛上饭请孔子吃,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马上就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回答道:“刚才草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可惜,我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唉!按常理应该相信自己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以后我们决不能道听途说。”
据说古时候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外出经商,妻子留守在家。数月后,丈夫因想念妻子回家探望,却看到了令他十分痛心的一幕——窗户里映出了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正与一个陌生男子吃饭,妻子还微笑着夹了一筷子菜喂到那个男人口中,似乎十分亲近。他立刻认为妻子背叛了自己,再不愿往前走一步了。一怒之下毅然调头就走,很久没有再回来。当他白发苍苍之时,想到自己时日无多,想趁有生之年解开那个心结,于是他又回到了当年的家。看到了他的妻子也已是满头白发,却孤孤单单一个人生活。问其原委,妻子坦诚地告诉他,那个男人是她失散多年的亲弟弟。
由此又想起刚刚读过的邵燕祥的《闭门日扎》中讲述的一桩旧事。一位外事干部长期不得重用,无人知道原因何在。很久以后查档案,发现里面有这样的记载:“1961年4月12日晚7时10分,他在使馆区道旁徘徊,神色焦虑惊慌,时间长达一小时又四十二分钟,于8时52分离去。结论:此人不可重用,不得派往国外。”若干年后,当有人提起,那位外事干部苦苦回忆才想起,那天妻子在医院分娩,他在医院门口等候消息。而北京的使馆区紧临医院,因此引起联防人员的怀疑,为此而误了一生前途。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我们不知听了多少次,不知说了多少次,也不知流传了有多少年,更不知道这句话对现在的社会而言,它是否还是经典呢?相信答案都在你我的心中。我想,不要什么事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要什么事都相信自己的耳朵,多长个心眼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