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7月07日> > 总第202022期 > C1 > 新闻内容
跨越发展中的“智慧”担当 ——“三晋安全行”新闻采访活动见闻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门高伟 通讯员 白洁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6月28日~7月3日,“三晋安全行”活动已经告一段落,在为期6天的时间里,记者跟随第二组采访团走访了太原市和吕梁市的煤矿、化工、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的企业,足迹遍及古交市、清徐县、太原市杏花岭区、孝义市、柳林县、岚县等6个市、县(区),见到了煤矿里的“白领”矿工,看到了化工企业的“无人车间”,他们的做法正引领着行业潮流,成为山西跨越发展的“智慧”担当。
  智能化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投入建设和运行维护情况是此次采访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先看采访团所到的位于古交的马兰煤矿和柳林的贺西煤矿。
  今年2月28日,省工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国资委、山西煤监局、省能源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公布山西省智能煤矿和智能综采工作面建设试点的通知》,全面加快智能煤矿建设步伐,提升我省煤矿智能化水平,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西山煤电马兰煤矿的18509工作面和山西汾西矿业集团贺西煤矿的3412工作面成为其中50个智能综采工作面试点的先行者。
  就这两座煤矿的智能化工作面的运行情况,采访团先后实地进行了了解。
  效果如何?我们先看一组数字,对比下智能化生产模式和原生产模式的运行情况。
  如马兰煤矿,原生产系统日循环最多5刀,日产量最大6000吨,年产量最多180万吨。18509工作面全系统自动化控制,日循环可达7刀以上,日产量最大8000吨,年产量可达200万吨以上。人数方面,原生产模式综采工作面操作人员10人,工作面使用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进行采煤,可将整个综采工作面的操作人员节减至5人。
  再如贺西煤矿,3412工作面班组人数由原来的25人减少到目前的12人,快速掘锚工作面单日单面最高进尺24米,日均进尺稳定在20米。除此之外,贺西煤矿还在2018年1月1日起,在采掘开队组全面取消夜班。截至目前,生产人员入井时间平均减少15%,回采工效平均提高20%,“三违”事故发生率同比降低32%,工伤事故发生率同比降低40%。职工平均日入井时长同比减少4.88%,工效同比平均提升3.67%。全年用电量同比下降73.03万度,电费同比节约近20万元。专业检修队成立后,成本下降1/3。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建成智能化工作面后,实现了“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的目标。在地面操作室操控井下工作面的矿工们,真正从黑头垢面转身成为一名高科技企业的白领职工。
  针对智能化矿井的运行情况,采访团团长、省安委办副主任、省应急厅巡视员郭虎银嘱托煤矿企业,“智能化工作面的建设是采煤的技术革命,在用好新技术的同时更要重视新出现的安全风险,操作岗位规程要持续跟进,逐步摸索出规范的岗位制度依据。”
  如果说煤矿企业逐步实现工作面减人少人实现安全,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山西信发化工有限公司的“无人车间”是如何实现的。
  山西信发化工有限公司地处孝义市,是我省重大项目之一,是一家集氧化铝、发电、液碱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民营企业。采访团走进该公司,偌大的生产区域不见一位职工,到了他们氯碱生产的主控室,才慢慢解开谜底。
  原来,主控室是山西信发中间产品——氯碱的生产监控指挥中心,不仅能够实时展示厂区生产运营数据,而且能够对关键设备及装置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可以完成对关键工艺及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真正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现场生产运营情况,实现远程调度指挥,为决策分析提供最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撑。山西信发氯碱正是通过这样的生产主控室完成每天的生产运营及调度指挥工作,可谓“身处主控室,生产全掌控”,帮助企业实现节能、提质、安全环保等有效保障。
  人远离了有危险的生产区域,使得像马兰煤矿、贺西煤矿、山西信发化工有限公司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采访团专家表示,智能化、智慧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趋势和必然,将彻底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打通安全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