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蹚新路,就要从根本上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聚焦“六新”突破,依靠新技术催生新的发展动能。今年以来,阳煤集团公司抓住宝贵的窗口机遇期,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造动力竞相迸发,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榆树坡公司在1221综采工作面回撤通道引入了一项新技术——空巷填充技术,让干部职工纷纷叫好。
预掘回撤通道是井下工作面搬家的重要环节。榆树坡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工程师、生产技术部部长张继海介绍说:“预掘回撤通道,虽然有支护质量高、节省工作面搬家时间等优点,但如果支护设计不合理,预掘回撤通道容易发生顶板冒落和顶板压死支架情况。”
榆树坡公司结合保护煤柱的支护情况,决定对1221综采工作面分两部分进行回采。首先在工作面缩短处掘出回撤通道,然后在工作面回采缩短期间,采用HS2型空巷充填材料充填回撤通道,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张继海解释这项技术的妙用:“采用回撤通道充填技术,相当于对回撤通道‘实体再造’,提高了回撤通道顶板(煤)和煤壁的稳定性、安全性,加快了末采工作面的推进速度,最重要的是,能够回收过去浪费的煤炭资源。”
看到空巷填充技术带来的好处,采煤队队长吴海刚开心地说:“以往保护煤柱下的煤只能扔掉,大伙很是心疼却也没办法。现在,可以多采20米的煤柱,大约11000吨,除去充填材料的费用,又能增加200多万的效益,人均工资提高了,大伙干劲十足。”
在新疆五彩湾矿井施工现场,宏厦一建井、机、土三个专业全面配合,矿建临建施工与冻结施工平行交叉作业。9月6日,新疆五彩湾回风井井架主体吊装成功,较同工业广场内同时开工建设的副立井和主斜井工期提前了近一个月,为下一步井筒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一号矿井回风立井井筒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涌水量大、岩石硬度系数小,如果采用普通立井井筒掘进法施工易造成围岩破碎,为施工带来困难,人员的安全也难以保障。“我们多次实地调研和多方论证,决定采取分段式施工,采用冻结施工法对第四系、新近系约140米岩层段进行井筒掘进施工,然后进入白垩系采用普通法辅以注浆法施工,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宏厦一建五彩湾一号矿井回风立井工程技术负责人冯晨明说。
面对形势复杂的建筑市场,宏厦一建在技术创新上下苦功、真功,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更新换代施工技术,适应市场需求,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带动全员参与“五小”创新,激发干部职工蕴藏的巨大潜能,今年截至目前,共完成8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同时,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开发行业先进施工工艺,结合公司施工实际不断改进,达到二次创新的目的。
“此次冻结施工法的成功应用,坚定了我们持续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提高整体施工能力,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施工体系的信心和决心。”宏厦一建工程技术部井巷室主任马新云表示。
创新无处不在。为解决制作废锅过程中管屏装配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晋华炉工艺研究所研究员精密测算、大胆尝试,将辐射废锅装配工装由整圈梳型板结构改进为管屏内外定位支撑工装。“这次技术改进提高了管屏装配精度、废锅制作效率,装配周期缩短了45天。此外,改良装配工装采用行车辅助,降低了劳动强度,职工纷纷竖起大拇指。”晋华炉工艺研究所研究员王强说。
膜式壁管屏是晋华炉核心内件膜式水冷壁和辐射废锅的主要受压元件,生产周期长、工艺复杂,一直是内件制造的薄弱环节。晋华炉焊接工艺技术员李亚鹏在原有脉冲MAG气体保护焊技术基础上,重新调试自动焊设备,在实际操作中多加两把焊枪进行双面焊接,分3次便可完成膜式壁管屏焊接。“新的焊接技术,工件受热均匀、管屏变形量小,10条焊缝一次成型,减少了翻身次数和校直工作量,工作效率也提高不少。”李亚鹏说。
新技术怎么样?晋华炉水冷壁班组长张宁算了笔账:“之前手工焊100米的焊接量,使用自动焊技术后,上下10把焊枪同时操作,按照每班领取1300米任务,一个班4人计算,人均完成325米,这可是过去不敢想的。”
阳煤化机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推进晋华炉研发,让技术成果成为驱动生产的“润滑剂”。
思路决定出路,唯有观念转型,才能出新思路、谋新举措。我们要勇于跳出旧框框、旧思维,主动研究新事物、接纳新观念,抢抓“六新”机遇,推进全面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