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里,寒风切切、浓云密布、冰冻三尺、雪花飞舞、四处皓白,生机了无。但诗人的笔下有神韵,把冬日的景象描写得活灵活现,穿过历史的时光隧道,邀请我们欣赏昔日的冬天。
白居易的《早冬》写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在诗人的笔下,虽然时值萧瑟的早冬,但冬天的景色里依然有着春天般的可爱。尤其是“似春华”简直把冬天当作春天赞,想见了冬天的芳华。
古代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个谜,也是我们一直想了解的。古代诗人往往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写冬日风光,表独特感受。“蔌蔌霜力劲,沉沉山气冥。北风半夜起,吹动一天星。”金朝元德明的《岁暮》描绘山间冬景:寒气猛烈,夜气沉沉,北风凛冽,吹摇满天星,清冽得使人颤栗;“汹涌风如战,萧骚雨欲残。遥峰应有雪,半夜不胜寒。”宋朝方回的《夜雨雪意》,再现的是冬天特有的景象:先是寒风骤雨,然后雪踪沓至,夜雨虽欲停,寒潮力不减,人觉寒冷侵,大雪孕育时。而越是寒冷难耐,正说明远处雪深、寒意袭人。
在某个背古诗的课堂,我们可能一时兴起想到寒风中不少戍边将士仍效命社稷、战死沙场。但绞尽脑汁,却也无法勾勒出清晰的画面,在《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的诗中,卢汝弼诉诸笔端:“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风力尖劲,寒威猛烈,但一旦“敌情”突变,众将士动作迅速,齐心协力。
文如人,诗境界,诗人多有容纳万水千山的胸怀,有面对强势不低头、面对弱势不轻狂的习惯,有跌入低谷不气馁、攀上巅峰不高傲的气度。所以,他们总把镜头对准了处在社会底层的贫民百姓。“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唐代诗人孟郊的《寒地百姓吟》描绘出寒风中百姓“无地自容”的惨状:寒风如“冷箭”“棘针”,百姓用草把地烧热了再睡,可到半夜地气上升,冰冷难耐,只好立着长号。“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白居易的《村居苦寒》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贫苦村民岁寒图:饥寒交迫,还要顶风冒寒,不辍劳作,其惨状令人揪心。读这些诗,我们不能不为诗人们关心民瘼的情愫所感染。
在古诗风物志中,我们牵手走进冬天,自己不觉融为古代的一员,嬉笑着捡起散落在古诗里的一颗颗璀璨的文化“钻石”。冬天也以它的豪放与潇洒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挥写着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