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2月02日> > 总第202103期 > C6 > 新闻内容
脸晒黑了 村民富了 ——记晋能控股煤业集团云岗矿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杨世君
新闻作者:通讯员 张聚胜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镇县魏家山村2015年被确定为晋能控股煤业集团云岗矿定点帮扶村后,云岗矿党委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反复认真研究,确定了党建扶贫、爱心扶贫、思想扶贫、产业扶贫和“一助二”结对帮的“四扶一帮”工作思路,及时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底整村退出贫困。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8年,由云岗矿党委指派杨世君带队的3人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精准帮扶在村子里就驻扎了下来,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在帮扶一线摸爬滚打了两年的杨世君早已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了一个比当地人还熟络当地小伙儿。他总是说:“看到村民们一天天变的富裕起来,人们有事做,愿意从思想上脱贫,主动改变贫穷的面貌,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进入帮扶工作队后,杨世君和他的扶贫小组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立志要扎根这片土地,带领村民走上一条脱贫的康庄大道。他们协同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集中解决魏家山村存在的基层党建薄弱,村两委班子文化水平低,村容村貌、户容户貌以及村民精神面貌较差,产业单一、规模小、收入少,民生欠账较多,村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少,劳动力流失严重等主要问题。
  找到问题后,杨世君会同村两委,重策划、细举措、立足实情,确立工作方向,提出了“1345”的帮扶工作思路,即围绕发展经济这“一个中心”,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培养、种养殖合作社经营壮大这“三个关键”,强化支部建设、廉政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这“四项保障”措施,推动建设一套好的两委班子、确立一条好的发展思路、健全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打造一支有力的党员队伍、形成一套好的保障机制这“五项制度”。按照“1345”这个思路,进一步细化并形成了产业帮扶规划和年度扶贫计划,为扶贫工作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标已确立,剩下的任务就是挽起袖子加油干!杨世君和他的工作小组说干就干,以实施“六大行动”为基础,破难题、解民忧,首先从改善村委面貌入手。确立行动目标后,云岗矿党政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先后出资20余万元,全面修缮村委会房屋、硬化大院路面、粉刷墙壁、接通网线、增加书柜、书桌、墙体标语、配备文化广场座椅等用品,制作并悬挂了党建与扶贫政策宣传栏和牌板。他们一边搞建设一边抓建制,组织村委会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一课三会”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完善各类记录、资料,建成了党员之家、村民之家和活动园地,进一步提升了“两委”主干在落实扶贫工作过程中的“领头雁”作用。
  为了把产业扶贫扎实长效开展起来,杨世君和他的扶贫小组开始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通过走访周边区域的市场了解养殖收益。2018年利用集团公司专项扶贫资金成立村集体种养专业合作社,为节省扶贫资金,他们自己动手改造村集体闲置学校旧址,购入驴驹31头,拉开了产业扶贫的序幕。次年再次利用集团公司扶贫资金壮大村集体养驴项目,购买驴驹43头,出售20头种驴所获盈利按户分配给贫困家庭每户300元。
  2020年持续加大养殖投入,新建3000平方米养驴场一座,项目资本累计增加,效益逐步凸显,惠及全部贫困户57户117人,带动贫困村民持续增收。在养殖产业发展比较稳定的同时,杨世君意识到要想真真正正的带领大家走上康庄大道,必须多种产业协同发展,2019年他带领村里的壮劳力们开始试种植中药材防风、连翘、柴胡十亩,2020年又试种中药材黄芩2.2亩,种植初步形成小规模产业化。
  在帮扶农民形成产业扶贫的同时,杨世君和他的小组还在服务民生上动脑筋、想办法,开通多渠道、多形式服务民生项目。与云岗矿组织部号召全矿党员干部自觉自愿捐赠,所得资金成立村级“孝善基金”委员会,使全村70岁以上老人享受子女赡养金及赡养补贴,大幅提高了老人生活水平;筹建“爱心超市”满足村民对生产、生活日常用品的需求,并通过实行“爱心超市”积分制度,引导全村社员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内生动力;和矿保健站合作定期组织医生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扶贫”义诊活动,并免费发放常规药品,让坐落在山沟里的农民不再为买药看病发愁;开展“联手群众、清洁家园”活动,清理陈年垃圾十余吨,打扫农户庭院、粉刷大门18户,提升了整体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组织开展慰问活动,在云岗矿党委的号召下全矿党员干部先后捐献棉衣2410件,“两节慰问”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温暖了民心,保障村民度过了一个个祥和的节日。
  两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让原本白白净净的杨世君,变成了一个黝黑的农家小伙儿,他常常和小伙伴们说:“苦不苦、累不累都不要紧,关键是我们在这里能为乡亲们留下什么,现在全国有无数扶贫人在乡间地头留下了汗水、青春、脚印,甚至生命,我们也是百万扶贫攻坚人中的普通一名。待把穷村变富地,加油干,扶贫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