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西山煤电集团东曲矿里井下生产如火如荼,工余时间对于技术改造升级的学习讨论同样气氛热烈。“43个西山科学进步奖、48个公司级“五小六化”成果奖、14个省级奖项、22项知识产权、298个创新项目……”东曲矿以劳模、技术骨干等领军,多举措调动全矿职工的创造、改造积极性,创新的种子已经在东曲矿的土壤中结出了丰硕果实。
云端创新,让矿山走向智能化 东曲矿自主研发的《井口群众安全工作站隐患排查系统》是该矿创新成果品牌项目,获得山西省煤矿工会2019年度特别创新鼓励奖,并作为煤矿群监工作的规范教材在全国煤矿行业推广。
该系统正式运行后,东曲煤矿多年来形成的安全巡查反馈情况纸质材料正在逐步消失,“数字化”的安全管理新模式正在逐步成熟,所有操作均在手机上完成,节省了办公耗材费用,提高了矿井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根据系统的图形化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图表、隐患KPI指标直观的展示各类隐患发生的规律,为管理人员提供优化决策,从而实现超前治理。
《群监网员隐患排查系统》项目带头人孙翔宇介绍这套系统时说:“通过现在的系统使得隐患排查效率高了,群众安全工作站的工作强度降低了,效率高了,而且还实现了科技减人,原本8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3个人就可以轻松高效地完成。”
近期,一份总额38万元的合同正式签订。由东曲矿提供神经网络核心技术的《神经网络瓦斯涌出量预测》项目落户汾西矿业集团,成为矿山智能化建设的又一次勇敢探索。
让矿山发展享受科技进步的宏利,已成为“煤亮子”不断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矿井建设的深度融合,建设“智慧矿山”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靶向创新,直击痛点创效高 东曲矿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广应用”的创新之路,即收集汇总安全生产中的困难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项目攻关,并将成果不断推广应用的“靶向创新”之路。
曾经,淤泥清理是该矿西平硐+973水平大巷排水系统维护的难点工作,此处水沟是井下自流排水要道,连接着井下水沟与地面污水处理厂,由于此处水沟地势较为平缓,排出的污水流经此处容易沉淀,形成淤泥,清理不及时就会堵塞水沟,造成巷道积水。3000多米长度的巷道有6000多块盖板,需要专门安排4~5个人翻盖板、清淤泥,遇到水沟深的地方,职工只能半蹲着用铁锹往外铲,一个班职工们是一身水、一身泥,即使这样一个班也只能清理50~60米。
发现了工作中的“痛点”后,该矿相关技术人员,将粪车的工作原理进行“移植”——将矿用淤泥泵装载到矿车上,并创新性的将清淤泥管前端的金属管从锐角切成钝角,以此增加吸料口与淤泥的接触面积,成功研制出了适合井下淤泥清理的“利器”。
“以前,4人一个班清理淤泥5车;现在,我们使用了气动清淤排污泵2人一个班就能清理7车,人员减少了、效率提高了,职工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了,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各种费用近30余万元。”
算清“经济账”后,让矿井更加坚定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矿井的无人值守、远程操控建设,累计减少岗位122个,增加生产时间85小时/年。“澳钻钻孔与煤层巷道空间位置关系研究”,有效防止了钻孔内高浓度、高压力瓦斯的瞬间喷出,杜绝了抽采钻孔无计划贯通事故的发生。矸石井下充填开采项目的成功运行,标志着煤矿将实现矸石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产煤不见矸,矿区生态环境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转变,开创了矿区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沃土育优果,大众创新正当时 创新硕果累累,离不开东曲矿对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
该矿建立了“一中心三工作室”的创新载体平台:“一中心”即科创中心,集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技能实训、学习交流、成果展示“六位一体”的“创新”基地,“三工作室”即雷锦红创新工作室、白洁软件创新工作室和万明亮防突创新工作室。东曲矿建立了以劳模等领军人才的创新队伍,发挥创新骨干引导作用,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老带新、师带徒”和技术比武等培养模式的优势,不断提升全员创新能力,推动员工想创新、能创新。
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投身创新工作,东曲矿专门成立了以矿党政领导为组长的职工创新工作领导组,党政工团多部门联合参与,全面推动了创新工作开展。每年年初,东曲矿都与基层单位签订创新责任书,确定创新项目,下发年度众创工作管理办法,设立“双创科研资金”和“双创专项考核资金”,专门用于基层创新项目的研发、应用、奖励和推广。
为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热情,该矿每年组织一次创新大赛,通过大力表彰、奖励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项目人员,形成良好的榜样带动作用。该矿还定期开展群众性创新创效建议及创新成果征集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立体模式,不遗漏任何有利于创新的金点子。同时,该矿还充分运用OA平台、微信公众号、广播等阵地及时传达东曲矿创新动态及取得的成绩,营造出了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