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6月08日> > 总第202117期 > C6 > 新闻内容
情系黄土地——浅析董其中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新闻作者:■ 郭 靖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画家董其中先生拿给我一摞报纸,厚厚的,是他从上世纪50年代起发过的文章。散文、杂文、美术评论都有,皆是日常生活里的所思所感。不几日,先生又专门打电话给我,要我为他的文章提意见。惶恐之余,不禁肃然起敬。先生耄耋之年,如此虚怀若谷,着实令人感动。

  董其中是我国著名版画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鲁迅版画奖”的获得者之一,与已故版画界泰斗力群先生渊源颇深。先生出生在江西泰和县的一个小山村,大学毕业后来到山西,从此扎根于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刻刻画画,一待就是一辈子。

  新型版画是民间艺术的一种,作为特殊年代里的战斗武器,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种植根于民间的美术作品,与剪纸、年画、装饰画有着同样丰富的内容,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先生初来山西,从山清水秀的南方小城到粗犷豪放的黄土高坡,除了地域差异带来的新奇,还有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他深知,若想创作出好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与老百姓融为一体,感受他们的点点滴滴。克服诸多不便,不久,先生便积极投身到了农村。黄土高原上一层层梯田,一排排窑洞,还有羊群、毛驴,以及淳朴善良的乡民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在文中这样表述:“如果说南方风景以奇特、秀丽取胜,那么山西风景则以朴实、浑厚见长。我爱家乡井冈山的风景,也爱山西的风景。”他的作品《新渠小景》和《送春肥》就是极好的表现形式。汩汩的河水从新修的小渠流向四周的田地,两个孩子背着书包,踮起脚尖,好奇地看着这一切。河水灌溉着绿色的田地,透过孩子的眼睛,预示着丰收在望,充满了勃勃生机。《送春肥》是以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刻画了人和毛驴,表现了晋西北农民的勤劳朴实,以及春耕的喜悦之情。

  在农村待得久了,董其中先生越来越离不开这片黄土地。无论是在吕梁山上,还是长城脚下,或者太行山里,黄河岸边,他深深地爱上了那些头包羊肚肚毛巾,身披光板板皮袄,脚穿牛鼻鞋的农民,爱上了那些身穿绒线衣,脚穿解放鞋的小伙子,还有那些额留马鬃鬃、身穿灯芯芯的姑娘和那些头扎小辫辫的小女娃。他们憨厚、健美、丰满、天真,他与他们同吃同住。上世纪60年代初,他去晋西北的黄河边上,那里土地贫瘠、旱涝不均、粮食稀缺,因此吃得并不好。为了照顾他这个城里干部,又是南方人,老乡们总是捞稠一点儿的稀饭给他喝,担心他咽不下糠炒面,有时候还会拿出珍藏许久的粮食给他做干粮,令他无比感动。他真正体会到了老乡们一颗颗赤诚的心,因此也就更多地去理解他们,而后用心地表现他们。《晒玉米》《排演新节目》《走西口》便是那个时期的作品。《晒玉米》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妇女劳动时的愉快心情,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倘若没有深入体验农村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创作不出这样有生活情趣的作品来。《排演新节目》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歌颂了新农村的欢乐景象,似乎作者也正置身其中,在积极排演。力群先生说:这样的构思绝不是不熟悉农村生活和对儿童缺乏兴趣的画家所能为。《走西口》是典型的黑白版画,以黑白块面表现了一对恋人依依难舍的情景。作品画面单纯、刀法简练,可见作者具有极高的概括能力和表现手法。画面左上角,一对鸟儿比翼双飞。由景及人,情景反衬,忧伤的情绪漫延开来。人物形象传神逼真,极具感染力。

  由于长期扎根于黄土高坡,董其中先生的作品极具地方特色,反映了浓烈的黄土地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以饱满的构图,完整的人物造型,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等特点来进行创作。“刀笔当随时代”,随着改革开放,董老的目光定格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中。《风之歌》以长方形构图的表现形式,刻画了一批在大风中劳作的人们。长长的横向平行线用来表现风,而人物则以舞蹈的形式刻画,表现了他们在风中的不同姿态,极具动感之美。《高原荷香》是先生上世纪90年代末的套色木刻,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刻画了高原荷塘的美。墨色的玉米地,绿色的荷塘,星星点点的荷花,北国江南的景致鲜活而生动地呈现在观者面前。

  在黄土地默默耕耘了大半个世纪,董其中先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黄土地真正的儿子,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人民。他们是他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是他云烟供养的地方。伯乐相马,是恩师力群先生慧眼力荐,使他从大批人中脱颖而出,尽情施展了自己的艺术才华。饮水思源,如今,他深深感念故去的恩师,感念养育了他大半个世纪的黄土地。

  耄耋之年的董老,依然没有停歇。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作。以敏锐的视觉,观察着身边的人和事;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美与丑。作为老一辈艺术家,他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勤奋和执着,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现今艺术圈里的种种“怪”现象,他有着深深的忧虑。多年前,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什么时候和生活贴近较紧,在生活中获取的感受较多,创作就顺手;反之,创作就棘手。创作定要从生活出发,有感而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对每一位艺术家提出的要求。若干年前,董老就这样去做了,而且也做到了。

  董老告诉我,他一直都很忙。忙着思考,忙着创作,忙着记录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他努力挖掘自己,希望有生之年还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我也相信,凭着他对黄土地的一腔深情,凭着此时此刻的心态,他一定能够如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