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8月31日> > 总第202128期 > C7 > 新闻内容
人民兵工黄崖洞
新闻作者:邢占平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3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醺的风吹拂着三晋大地,裸露的山峦披上一层厚厚的绿装,一场雨把雄伟的太行山冲刷得挺拔俊秀、郁郁葱葱。怀着一种敬仰,我们走进了这块在共和国历史上可以永载史册的土地——黄崖洞。

  黄崖洞位于山西省一个叫黎城的小县,是山西省与河北省的接壤处,据省会太原207公里,这里曾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兵工厂。在我们的记忆里,巍巍八百里太行,一定风景如画,突兀的大山、刀劈斧砍的陡崖,满山遍野的野花,说不上名字的珍禽异兽,云雾缭绕间,又像是一座神秘的宫殿忽隐忽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但坐落在山门前的雕塑又把我们带回到那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黄崖洞保卫战。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当时,我军武器装备非常匮乏,一个战斗班才能分到三五支枪,有的战士不得不拿起最原始最古老的长矛、大刀与鬼子厮杀,有一首歌曾这样唱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听起来虽然豪迈,但实属无奈。为了解决我八路军武器装备问题,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从全国各地秘密调集了300多名技术工人和十余台机器设备,从此,奠定了八路军兵工厂的雏形,300多名工人在所长徐长勋的带领下,起初只修理八路军在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和缴获来的枪械,后来开始造一些地雷、手榴弹、步枪。落后的加工机器,不足挂齿的原材料,其产量可想而知,远远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1938年11月,毛主席提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八路军总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决定把韩庄修械所迁到太行山深处,地形较为隐蔽的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建立后制造的各种武器,极大地缓解了我军武器之需,同时也成了日军的心腹之患,1941年11月,日军组织5000多人对我黄崖洞兵工厂展开了围剿,我英勇的八路军利用地形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经过八昼夜的鏖战,歼灭日军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沿着崖壁高耸的瓮廊险道,怀着对人民兵工黄崖洞的敬仰,我们走进了黄崖洞,红褐色的山峰像一把利剑直插云端,形态各异的峰峦演化着不同的造型,有的像远征的驼队,天马行空在那遥远的天际,有的像威武不屈的将士,时刻守卫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的像一匹桀骜不驯战马,随时做着出征的准备,一块大理石纪念碑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先辈们的英勇和顽强,但蜿蜒崎岖的小道,让人们无法想象,先辈们是靠什么把那些加工武器的设备运到山里面的,如果不是靠着一种为民族解放的献身精神,不是靠着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作为今天沉浸在幸福生活里的我们是不可能做到的,面对雄伟的太行山,人们可以这样说:它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它的伟岸与壮美,更多的是一种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如果不是那场战争,来到这里的人们一定会发出赞美的感叹!通往黄崖洞的路是狭窄的,两侧谷壁直起直落,整个峡谷被包裹得只剩下一条窄窄的缝隙,一缕阳光透过缝隙洒在小路上,一帘瀑布挂崖而泻,17岁八路军战士崔振芳的雕像立于悬崖之上,一张还显稚嫩的脸上写满愤怒,就是这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凭借着天险,一人击退了敌人的数十次进攻,最后不幸被炮弹炸起的飞石割断喉咙,以身殉国。崔振芳烈士是一位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年轻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人民铭记。沿石阶继续攀登,便是青松掩映的烈士陵园,人们默默停下脚步,把一束鲜花摆放在烈士墓前,以寄托我们的哀思,一面鲜艳的党旗被高高举起,面对党旗,我们又一遍重温了入党誓词。

  站在烈士陵园向西眺望,一座像似刀劈斧砍过的群山出现在我们眼前,整个山势豁然开朗,挂在崖壁间的黄崖洞像似一只眼睛静静地注视着这里的一切。沿着一条小路,我们走进洞中,这座天然石洞,高25米,宽18米,洞深72米,口大肚小,与整座山浑然天成。传说早在远古时期,洞里盘着一条黄龙,每逢天旱,黄龙总要口吐黄烟并化作大雨以解当地旱情,久而久之,黄龙吐出的黄烟染黄了洞口周围的崖壁,因此得名黄崖洞。而黄崖洞这个名字却概括了整座山,八路军就是利用这里的地理优势把它改造成弹药库。当时,并没有路可以进入洞中,只能用一根吊绳将所需的弹药上下吊运,可想而知,当年的艰苦和艰难。站在洞口,人们不禁感叹到,当年八路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建设一个繁荣、文明、富强的国家?

  一种情怀萦绕在心间久久不曾抹去,一条山路又把我们引向兵工厂遗址,这里已没有了机器的轰鸣声,那种人欢马叫挑灯夜战的繁忙景象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山风从山谷间掠过和红石块垒砌的墙壁、红石片覆盖的屋顶以及铺就的小路。所有的厂房、锅炉房、装配车间作为纪念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唯有那八百里太行山像一座丰碑巍然屹立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此刻,一首熟悉的旋律回响在耳旁:“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