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首场雨不紧不慢地下着,我坐在乡下农家院的门楼下,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雨中风景,心情格外舒畅。故乡是一曲香醇、隽永、绵长的田园牧歌。尽管居住县城20多年,但有事无事,我都要经常回村里转转,一是看望父母,二是打扫院落,三是走访好友。我的根永远都在农村,都在平陇村,对于城市,我只有漂浮的感觉。 平陇村在1400多年前是著名的军事要隘和赫赫有名的古战场,素有“三街六巷古平陇”“高欢王把守平陇镇”之说,是稷山县唯一见诸《北齐书》中的村名,距今1448年,比稷山县名还早27年。在历史上,平陇的雅号最多:北宋时称“司里庄”,金正隆年间称“双桂里”,金兴定年间称“双飞村”……每个雅号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历史故事。 平陇村的历史名人众多:战国时的段规(魏国相)、西汉时出过都尉、三国时出过晋兴太守、隋唐时出过将相、金朝时出过中奉大夫、元朝时出过吏部侍郎、尚书,举人、进士更是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二段”(段钧、段铎)、“二妙”(段成己、段克己)享誉全国,名传古今。平陇村还是东魏和北齐两朝丞相(高欢、斛律光)在此驻军、筑城、打仗之所在地,平陇城遗址尚在,城墙巍然屹立,今年8月份,被山西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乡下的风是清新的。知了的鸣叫、燕子的呢喃,就连鸡鸣狗吠也是分外亲切。儿时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伙伴们,早已成家立业,成了爷爷辈,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家家都盖起了新房,现代化家具齐全,甚至在城里也有了单元楼。抽空就拍抖音、玩微信、上电脑,幸福之情油然而生。 红枣是村民的一大收入。稷山“四宝”:饼子、麻花、鸡蛋、枣,平陇有其一。记得上世纪90年代,县政府号召全县农民大力栽植枣树,平陇村在现有古枣树数百亩的基础上不甘落后,人人挖坑,户户栽树,形成了“上打枣、下收粮,有饭吃、有钱花”的格局。一棵挨一棵的枣树,写着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感激;一片接一片的枣林,铺展着千百年的希冀。如今,全县枣树已发展到15万余亩,千年以上的古枣树约1.75万棵。2020年9月,在山西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举行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活动现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为稷山板枣古树颁发了“稷山板枣中国最大的千年古树群”证书。 平陇枣园是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的一部分,与红枣主产区陶梁、姚村、胡家庄相邻,红枣品质出类拔萃。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村民们最繁忙的季节,给枣树施肥、浇水、除草、打药。“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枣打了。”进入8月,放眼望去,枣林成片,枝头全是红玛瑙,枣杆打枣的声音此起彼伏,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堆满了红枣,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喜庆的氛围。真可谓是“有枣尽红中国梦,无人不醉稷山秋”。平陇蜜枣是稷山蜜枣的代表。不论是在广州,还是在郑州;不论是在浙江,还是在安徽,只要有稷山蜜枣,十有八九是平陇生产的。鼎盛时期的平陇蜜枣,“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一进入村庄,或是离村庄还有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就闻到蜜枣的香味,便使人陶醉在其中。后来,由于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取缔了大部分个体户。而今,剩下的都已成规模企业,天然气代替了煤炭,机械化代替了手工,上班时人人穿工装,车间干净整洁,食品生产许可证、环保合格证、安全生产合格证等一应俱全,一年四季生产不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同时,还带动数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收入好几千元。 而今,漫步在平陇村,新盖的舞台高大气派,篮球场、健身器材、棋牌室应有尽有,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新房高楼错落有致,家庭小轿车比比皆是,村民们每天晚上跳舞、扭秧歌、唱歌,其乐融融,快乐无比。 乡音乡情,枣乡枣香。过去的是岁月,难忘的是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