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12月07日> > 总第202140期 > C7 > 新闻内容
书人书事
新闻作者:史慧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老师名黄树芳,煤矿老作家。原中国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曾评价他:“业余作家也可以大有作为。”
第一次拜见黄老师是在今年的端午节前。我们虽未谋面,但因文结缘,一直以为黄老师远在北京,没想到我们就同在一个城市!在得知他的住处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拜访这位煤炭系统的老作家、老前辈。
10多年前在全省煤矿兼并重组的大潮中,我随夫来到这个具有“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边塞之城。初来乍到,对环境的不适、对家乡的思念常倾诉于笔端,偶有文字发表;后来随着年龄渐长,对人、对事、对人生的感悟愈多,对文学的兴趣愈浓,文章也越来越多地发表于各类媒体。但不惑之年竟然生出许多困惑,工作、写作都处在瓶颈期。机缘凑巧,此时荣幸结识了笔耕不辍一甲子,工作、创作均获得丰收的黄老师,于是,便萌生出去拜访的心思。
带着诸多困惑,驱车驶过开发区,穿过绿树浓荫的生活区大道,快到黄老师家门口时,远远便看见两位老人在院子里等候,是黄老师和他的夫人周秀芝阿姨——我仅是名初习写作的文学爱好者,受如此礼遇太觉感动了!见到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看着他慈爱、和善的笑容,一种久违的亲情般的温暖涌上心头。
微风轻轻拂过黄老师的银发,小院里满架的绿植清新怡人,让我不由想起“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诗句。黄老师笑着欢迎我,慈善的笑容绽放在风中;周阿姨随即招呼我们去二楼的书房。
随黄老师上楼,见到了传说中黄老师的大书房。一上楼,满架、满楼的书,一下子惊艳到了我:整个二楼,两面主墙壁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书橱,书橱里摆满了各式各样密密麻麻的书,还有一张大书桌,光书橱、书桌就占据了二楼2/3的空间。曾读过本土作家边云芳的《书卷多情似故人》,她在文里这样描写黄老师的大书房:“目光一排排横扫过去,仿佛检阅千军万马,随手抽一本,又如调兵遣将,坐拥书之江山,呼书之风、唤书之雨,惬意美哉,岂不快哉!”我惊讶于这位耄耋老人刚做完眼部手术,每天还要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
待坐定,黄老师亲切地询问我的工作、生活情况,当得知我和爱人因煤和这座城市结缘、曾经租住在离他不远的小区,3年时间寒来暑往,我们竟然相见不相识时,十分惊讶,他笑着说:“原来我们竟然离得这么近。”
黄老师先和我聊工作,了解我所在单位的情况,并亲切询问我工作近况;接着,我们又聊煤炭行业的现状、聊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从聊天中我能感觉到面前这位老前辈,对煤矿、对矿工的深情热爱。他从以前的大同矿务局调到平朔煤炭工业公司,一路走来,从基层一线一直到工会主席,无论哪个岗位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受人爱戴。我希望从他的话语里寻找到一直以来困惑我许久的问题的答案,但他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河北口音,不太好懂,不过,他说话语调不急不缓、声音不轻不重,还是让我得到了许多提示。我一直在想,这位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老前辈,经历了时代多少风云变幻?又经历了人世多少沉沉浮浮?如今的他平和、淡然又通达,让人肃然起敬。我一口浓重的家乡话担心他听不懂,但他还是很耐心地听我诉说,没有一点架子,在我眼里就是一位亲人、一位和善的长者。
我们聊起文学创作,聊河北的“荷花淀”派文学、山西的“山药蛋”派文学,黄老师和我聊许许多多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并耐心地给我讲他对那些作品或赞美、或批评的看法。黄老师说:“搞文学创作虽然是个苦差事,但我们热爱文学,文章只要能发表、能被读者认可,就是最快乐的事情。”我惊讶于面前这位老者,从1957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至今仍笔耕不辍,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12部;惊讶于他在如何繁忙、琐碎的工作之余,从不放弃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坚持每天学习和创作。是什么动力让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一路前行?又是什么动力让他在八旬之后,仍撰写出版了《往事札记》《书人书事》等作品?这些问题,后来在黄老师赠我的那两本书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山西省作协原主席焦祖尧曾说:“黄老师在文学创作上和工作上都是很投入的,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也就是40年干了80年的事情!他把自己的生命拉长了一倍。”《中国煤炭报》记者郝智采访黄老师后写道:“他认为搞好工作,就是深入生活;生活的底子越厚,对文学创作就越有益。”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杨占平评价黄老师:“如果靠读书、写作获得名利,对多数作者而言那是一种奢望。业余作家能够坚持不懈地读书、写作,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毅力。”黄老师在《书人书事》中写道:“读书、学习是终生的事。”“读书、读人、读自己——在读书中学习做人,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窗外小鸟欢快的鸣叫声不时传到屋内,不知不觉,已经占用黄老师1个多小时的时间了,只好依依不舍地起身和黄老师告别。黄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小史,你现在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学习,要好好工作、经常写,写作没有捷径。”又笑着说:“欢迎你常来,在你们年轻人身上我能学到好些东西,咱们互相学习。”他的表情真诚而谦逊。
拜别黄老师,困顿许久的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他的真诚、谦逊、好学、睿智、通达,他的乐观做人、踏实做事、不计名利写文章,不正是我长久以来要寻找的做人、做事、写文章的答案吗?
街上阳光温暖,我携着满屋的书香,满载而归,不觉醉去。我知道,身后的那个小院里,一定有黄老师慈爱、深情而又周到的目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