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河东同全国各地一样,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社会风气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春节文化活动正在恢复,已出现莺歌燕舞充满喜庆的大好场面。李汝珍,长期从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及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在各级刊物上曾发表许多农村题材的美术作品。当时出于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深入生活,利用手中的画笔,真切地把这一大好局面,用雅俗共赏的民俗画《闹新春》记录下来。 《闹新春》,突出节日喜庆的“闹”,浓缩了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是当时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社会正能量的精品之作。 从画面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时公社文化中心大院门上悬挂着的充满喜庆气氛的大红灯笼,在喜庆的灯笼下面一个身穿新衣、三代同堂的快乐家庭正在合影留念,摄影师用相机留下了这个家庭的欢乐瞬间。 与此同时,两个活泼淘气的孩子十分好奇地观望着,而大门一侧一群调皮的孩子正在欢快地燃放鞭炮,这增加了画面的动感。特别是大门口两侧张贴着的醒目的对联:“一年更比一年好,定叫今年胜去年。”它是当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大标题,这印证了当时中国正在出现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写出了社会发展的美好梦想,至今仍有实用意义。 在公社大门口的一侧,放置着一组大型展板,内容是当时正在全国推广社会正能量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和“两个文明建设活动”,醒目的展板内容吸引了一个个社员驻足观看。 画面的中心位置,是农村业余演出的大舞台,舞台上正上演着运城百姓喜爱的传统戏剧《屠夫状元》,内容正符合当时社会正在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屠夫状元》歌颂德孝,鞭挞丑恶,在当时社会反响强烈,剧中“画面正上演着正直善良的屠夫胡三,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被亲生儿子抛入河中的老妇,胡三十分心疼地接老妇回家照料”,戏如人生,感人至深。在舞台的西侧的影壁上,彩绘着“莲年有余”的传统年画。 在舞台的一侧,还展现了当时正在全国热映的喜剧影片《喜盈门》,该片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中国北方农民家庭中,大儿媳总是计较小家庭的得失,百般算计,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她终于改正错误,一家人重归于好的故事。在场外,人们排队有序进入影剧院,接受精神文明的洗礼。画面上另一侧则正在举办农村新貌展览,反映改革开放发生的巨大变化。 当然,画面上更多地还表现了节日闹社火的内容,你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龙、舞狮、打腰鼓、跑旱船、敲锣鼓、放风筝、道情说唱及书画作品展览等,都烘托了春节的喜庆氛围。 画面最上方,在大红双喜字的映衬下,一对对年轻男女移风易俗勤俭举行集体婚礼的场景,为新春的喜庆增添了光彩。主持人、证婚人、亲朋好友都来捧场,一对喜鹊飞来祝贺,见证了这一集体婚礼仪式。 在当时,河东农村的电视刚刚出现,大家好奇地围坐在文化大院的电视室里,静静地观看着新春电视节目。虽然当时基层农村还处于即将改革的人民公社时期,土地属于集体化生产,人们出行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但人们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渴求知识的年轻人,聚集在图书室里,细心阅读学习文化知识,立志改变人生命运;在农业科学试验室,同样挤满了渴求种植技术的新型农民。 综观李汝珍的《闹新春》,它用通俗朴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全面再现了河东当时农村春节文化活动的壮观情景,把人们视线带入难忘的激情岁月。 而今欣赏李汝珍的现代民俗画《闹新春》,虽然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用众多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表现那一时刻迎春的欢乐瞬间,即使早已时过境迁,仔细观赏仍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引发联想。 喜闻乐见的河东民俗画《闹新春》,只是李汝珍长期从事农村文化工作,深入了解群众生活,在美术创作诸多作品中的一幅,希望还会有更多更好受人们喜爱的新作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