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05月10日> > 总第202155期 > C5 > 新闻内容
潞安化工集团李村煤矿 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闻作者:李磊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则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最终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一步。近年来,潞安化工集团李村煤矿在科技创新方面聚焦生产一线,紧盯薄弱环节,强化推广应用,加快“数智”步伐,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创新内核“蓄动能”

  没有机制的支撑,创新创效就是空谈,该矿遵循“市场导向、效益导向、问题导向”原则,从培育“土壤”、构建模式、丰富载体、建章立制着手,大力整合职工创新工作室、技术比武、“五小”竞赛、小改小革工作室等资源优势,构建专业化、市场化、实用型、智库型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实现协同创新。注重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员工学技术、钻业务。据统计,2021年职工技能鉴定新增高级68人、中级21人、技师14人。深入推行“三优人才”管理机制,“三优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养选拔优秀大学生、管理型员工、技能型员工,激励全员岗位成才、岗位建功,为该矿实现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输送人才。据悉,该矿每年评选优秀大学生5名,管理型人才5名,技能型人才10名。

  聚力创新裂变“扩增量”

  有了舞台,从来不缺乏技艺超群的舞者,该矿强化创新实践,扩大裂变效应,一批助力安全生产、创新创效成果不断涌现。关键层注浆填充开采技术试验成功,通过在2302工作面试验地面钻孔高压注浆充填,控制地表沉陷,保障地面建筑物安全,提高工作面回采长度159米,多回采约29万吨煤炭资源;供电线路故障智能辨识系统研发应用,建立基于多信息融合规则的在线动态辨识模型,提高煤矿供电系统故障在线辨识和决策的正确性,辨识准确率达98%以上;探索的“一种提高低透松软煤层抽采钻孔稳定性的方法”、研发的“一种矿井水深度处理装置”“一种煤层钻孔钻屑采集装置”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深入开展小改小革和“五小”竞赛,2021年,共征集申报小改小革54项,其中,“自定位式甲烷传感器”项目荣获省级“五小”创新大赛一等奖,“防堵料自动监测控制系统”项目荣获省级三等奖。

  实现智能集成“提效能”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是煤矿企业孜孜以求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借力“互联网+”,实现创新点集聚,不断向智能化矿井迈进,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赋予的新使命、新课题。该矿积极与科研院校、厂商合作,优势嫁接,技术合成,按照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四化”要求,通过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实现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开采,完成井下变电所、局扇点、空压机房、瓦斯泵站等多处的“无人值守”系统改造,减少岗位用工人数。2022年,重点探索推进6个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建设,在矿用5G或者WIFI无线通信系统基础上,实现对井下悬臂式掘进机或掘锚护一体机的位姿检测、自动纠偏、自适应截割、摆速自适应等功能,从而在少人、甚至无人操作下,完成高效、安全的井下掘进作业,最终实现煤矿井下掘进工作的全智能化、无人化目标。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李村煤矿将以严谨、务实、科学的态度对标先进、高端创新、全员创新,努力推进高能级的科创实践、高水准的人才培育、高标准的科技应用,在各类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创新要素的集成聚变中,实现“山在脚下我为峰”的超越,以科技感拉动效益点拔升,促进企业价值创造,为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集约高效现代化矿井不断注入活力和后劲。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