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通讯员王彦)党的十九大以来,华阳集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绿”为底色,积极扛起国企担当,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变革,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积极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政策,深挖企业节能减排潜力,积极探索“新能源+储能”新模式,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快节奏”“加速度”。 煤城不见煤尘 高耸的烟囱,飘散的煤灰,是燃煤锅炉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如今,走进一矿吴家掌风井,采用矿井回风低温余热为矿井进风加热后,锅炉房外弥漫着的浓烟和烟尘、墙角残留着的黑色煤渣等已不复存在,身在“煤城”却几乎不见“煤尘”,白色墙壁不再遭受煤灰“抹黑”。 一矿机电工区副主任乔文庆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每年的采暖季,一矿吴家掌风井都要采用3台4吨位的燃煤锅炉给井口保温,一个采暖季大约要用3000吨煤。设备陈旧老化,能源消耗量大,成本居高不下。低温热管技术设备投用之后,不消耗煤炭了,没有污染,没有燃烧,没有排烟,每年节约费用大约130万元,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00多吨,粉尘排放量减少23吨左右,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彻底解决了燃煤锅炉的污染物排放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这只是华阳集团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目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的一个缩影。党的十九大以来,该集团投入环保治理资金约38.12亿元,开展各类环保工程300余项,大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提升了污染防治水平——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推进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等工程,完成21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程;完成56个储煤场全封闭改造,实现所有生产矿井储煤场全部封闭;利用低温热管、乏风热泵、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等清洁能源替代小型燃煤锅炉134台,每年节约用煤29.8万吨。水污染防治方面,开展了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入河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水污染治理工程50余项,提高了污水治理标准,提升了中水回用率。 矸山变身青山 回望过去,华阳集团矸山浓烟滚滚、寸草不生,成为了矿山的一道“生态伤疤”。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面对这份重任,该集团不断探索实践,先后研发出矸山覆盖和碾压阻燃技术、整地-深部注浆灭火与覆盖碾压法相结合的综合灭火技术、覆盖碾压-植被重建治理与生态重建一体化技术等,并最终形成了矸山自燃治理与生态重建技术。随着三矿280矸山生态重建工程开工,矸山治理从此由单纯防火灭火转变为污染防治、美化景观、改善生态的综合治理。此后,三矿七尺煤公园、一矿黄石板公园等一个个曾经的“活火山”变成了一张张展示华阳形象的“新名片”。 5年来,华阳集团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抢抓绿色发展机遇,创新开放培育新动能,建设储能和绿色运输基地项目,打造生态环保样板企业,在固废治理方面共投入9.42亿元,开展矸山治理及生态恢复工程,实施了8项矸山生态示范工程和20余项矸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3000余亩,治理煤矸石5500余万吨,实现了32座历史遗留矸山的标准化治理和11座在用矸山的“边排边治”。 能源趋向多元 日前,在天成公司,一排大功率快速充电桩整齐排列,满足高效储能和各类车型充电需求。在天成公司西货场、生活服务中心、交易中心、封闭厂房、充电站布设了2075.76kW的屋顶光伏,通过光伏发电系统实现“自发自用、余电并网”,可满足天成公司日常用电需求。 近年来,华阳集团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做好“煤炭”这篇文章的同时,破解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大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先进技术引进和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加快光伏、钠离子电池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以“新能源+储能”为实践,布局了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光伏板等一系列新能源项目,推动能源供给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