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煤矿顶板事故呈多发态势。截至8月12日,在全国煤矿已发生的亡人事故中,顶板事故起数占事故总起数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在6起较大事故中,有3起是顶板事故;同时发生了1起重大事故。确保矿工“头顶”安全、精准防控顶板风险,已成为煤矿力推治本攻坚、遏制事故发生的关键一环。 这些顶板事故集中发生在采掘工作面、巷修工作面、运输巷以及巷道交叉点等部位。从企业类型看,乡镇煤矿、国有重点煤矿都很集中。一般事故多点散发,主要为冒顶、片帮;3起较大事故中2起发生在国有地方煤矿、1起发生在乡镇煤矿;1起重大事故发生在乡镇煤矿。 这些事故暴露出部分煤矿企业违法违规生产,支护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合格、顶板管理制度不落实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开采、支护设计不合理。一些企业为了抢工期、抢产量,导致采掘接续紧张,支护质量不达标,掘进期间出现巷道失修变形时,前掘后修,平行作业;有的打设锚索滞后,甚至大面积空顶作业。 二是管理水平落后。一些企业管理制度多年不更新,在破碎带、冒落区仍不切实际采用原习惯使用的锚索、锚网支护,忽视整体刚性支护,反复酿成事故。 三是对特殊区域施工,没有采取加强支护措施。比如山东新泰市羊泉矿业公司较大事故,就发生在煤柱应力集中区。煤矿盲目揭露老巷道,造成巷道面积增大,未及时调整支护方式和参数加强支护,爆破后迎头未及时进行永久支护,造成整体垮塌冒落。 四是对采掘区域围岩稳定状况不做评估或评估走过场,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比如陕西省铜川照金煤矿发生的较大事故,就是未对掘进工作面下穿采区回风上山可能造成风桥垮塌的风险进行研判,导致正在进行支护的人员被压埋。 五是未按设计组织施工,现场管理滑坡。有的违规开采煤柱;有的虽然明知顶板管理存在重大风险隐患,在未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的情况下冒险组织作业。 发生重大事故的企业,暴露出的深层次原因则更为复杂。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三河顺勋煤矿本就是越界盗采,布置的是隐蔽非法采煤点,层层转包分包、违章指挥,更别说编制支护设计、进行支护强度验算和压力测试了,最终因支护强度不足导致顶板推跨,造成14人死亡。 顶板安全是攸关矿工生命的“头顶”大事,也是煤矿实现安全保供、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强度增加,地质变化及矿压显现越发显着,带来的顶板风险也随之增加。此时,一味抢产量、轻防护,忽视采掘接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轻慢责任落实和规范作业,必然要栽跟头、吃大亏。上述事故成因,问题看似庞杂,但条分缕析下来,各种情况都能找到归口,各项责任都有对应主体。只要煤矿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认真编制、及时修订相关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顶板技术管理、支护材料质量控制、规范化施工、施工质量保障、后期评价监测五大体系,就能够保证支护质量可靠,有效管控顶板重大风险。 一个时期以来,山东、山西等地已相继出台加强顶板管理的措施。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和山西省地方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强化煤矿顶板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国家矿山安监局山东局、山东省能源局在山东省范围内开展煤矿顶板管理专项整治。可以说,措施不可谓不细、行动不可谓不坚决。只要煤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加强采掘工作面现场管理,科学制定支护设计方案并实施,就能有效化解顶板风险。若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搞变通、乱作为,将制度“高举轻放”,把护佑矿工安全的“良方”变成中看不中用的“画饼”,损害的是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折损的是企业与管理者的公信力,伤害的是无辜的生命和家庭,最终个人锒铛入狱,企业停产“失血”,将悔之晚矣。 顶板事故大多是责任事故,风险是可防可控的。近年来,很多煤矿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综合分析矿压规律、实时精准监测、尝试分级支护,取得了良好效果。说到底,煤矿井下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体。维系有机体的平衡,要顺应内在规律,注重提升整个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要杜绝因盲目赶进度不及时支护、隐患未整改就冒险作业、因工作放顶和强制放顶忽视支撑力的现象,任何的“心存侥幸、顾此失彼”,只能招致更大的祸患。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压实责任,以“严执法”倒逼“真整改”。煤矿企业更须放眼长远,多算整体账、综合账,让每一项举措都收获实在的成效,为矿工撑起井下一方安全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