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小付,产品槽现在的进料情况是6号槽55吨,4号槽20吨,5号槽满了。”一位操作工告知现场情况。 “现在进料量大,先往4号槽输送,控制好进出料情况,注意放料别停下就可以,我再和调度联系一下。”这是付红亮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35岁的付红亮是山西焦化焦油加工厂沥青油库车间的一名工艺技术员。他将11年的青春岁月,无私奉献给最热爱的事业,凭借着吃苦耐劳、勤思善行的工作作风,2021年荣获新焦煤特别杰出优秀劳动者称号。此外,他还多次被山西焦化评为青年岗位能手、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平日里不善言辞的付红亮,只要一提起自己的工作,就忍不住打开话匣子,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工作中那些难忘的故事……付红亮刚参加工作时,在焦油加工厂各车间轮岗学习,每天蹲守在现场,慢慢地将生产装置的工艺流程清晰地刻印在脑海中。为什么这样操作?原理是什么?他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儿,不仅仅局限于会做、做完,还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焦油加工厂共有三套釜式改质沥青装置,由于自动化程度低,员工劳动强度大,公司决定新建一套工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塔炉式改质沥青装置。为满足项目施工建设用地需求,需拆除一套旧装置。施工面临的难点是,若拆除一套,在装置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会有部分中温沥青无法处理;如果减负荷运行,则会影响焦油加工量。2021年5月,焦油加工厂经过研究决定,拆除I系装置,腾出新项目施工建设用地,同时在Ⅱ系新增一台反应釜,将Ⅱ系三釜串联单套,改造为两釜串联两套,即可保证装置正常运行,同时中温沥青富余量也能够合理消化、增加效益。接到上级安排的施工任务后,付红亮每天蹲守在现场,哪里需要对接、哪里存在安全隐患、是否按照要求施工,他都会处理得井井有条。 付红亮坦言,他有时也会担心哪里没想到,比如施工是否安全,改造后操作是否便捷,设备运行是否稳定……“遇事想得周全些总没错,一定要保证新装置按期投用。”他总是这样提醒自己。 如何实现项目改造与生产加工的无缝对接?付红亮琢磨每一个细节、参加每一次讨论、思考每一个步骤,认真编写改造方案。离项目改造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新旧装置改造安全风险大,涉及工艺安全交出、管线连通、工艺隔离等情况。难点在于,现有改造空间有限,新增的设备放置在哪里最合适、管线如何布置既能保证安全生产,又能确保装置正常运行,还能方便员工操作和巡检?拿釜底至沥青中间槽的管线及门型管的位置来说,需要三番五次确定进料管线接口位置,高温管线旁的操作空间原本就狭小,又要保持安全距离,如何找寻最佳位置?付红亮凭借满腔热情,迎难而上,多次研究,逐一落实,反复确认,全力保证改造施工安全。 在那段日子里,付红亮就像辛勤耕耘的农民,把所有时间、精力投入到项目的一亩三分地上,心里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改造好、协调好、应用好新装置。 项目改造的复杂之处在于,设备布局和管线走向繁杂,在有限的改造空间内要布置5台装置设备,多条管线错综复杂,都需要在有限空间进行有序安排。付红亮仔细琢磨,结合专业知识和多年来积累的实际经验,设计出最佳思路,到现场与操作工沟通。 “师傅,汽化器后面的沥青管线这样走,你们有什么意见吗?”“管线设置在这里,我们取样不太方便,开关阀门的空间也很紧凑,能换个位置吗?”就这样,付红亮在现场听建议、钻技术。一个点一个点地确认,一段一段地调整,权衡利弊,不断融合,进行优化改进,用脚步丈量,用行动实践。付红亮打开手机介绍:“这是我平时在现场巡检过程中记录的一些问题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精准记忆,我都记在备忘录上,方便随时查阅沟通。”此外,还有一二三系统的问题点,图文并茂,用醒目的红圈标出具体位置,注明详细情况。 项目改造完成后,该厂每年可增加改质沥青产品销售收入624万元。两釜生产改质沥青工艺的运行可在同行业普遍应用。 日复一日地坚守,孜孜不倦地探求。付红亮积极参与该厂各项技术改造工作,实施“焦油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提升现场环保标准,年可增加焦油收益约2030万元;对离心机进料管线进行改造,节能增效,年可节约脱水脱渣泵检修备件费用约2万元,减少电能消耗约9.8万元……仅2021年,他共提出金点子和小改小革及合理化建议10余项,完成技术改造4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一路走来,付红亮用勤思善钻和踔厉实干的精神,诠释了一名青年技术人员的工作追求,他也成为该厂技术人员争相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