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这里刮过。别看这地方落后,可却堪称全国小杂粮等食材的集散地之一,好吃的东西太多啦!尤其让我难忘的是西瓜和香瓜,一口咬下去,口感真是好极了!20世纪50年代适逢我人生的幼儿、少年期,一年一度享受着大口吃瓜之口福。一晃,离开老家这么多年了,但每到夏秋之际,我自然而然就会想起那些年老家村里各有千秋的瓜棚。 老家有农谚:“水葫芦,旱西瓜”,意思是,水地适合长葫芦,旱地适合长西瓜。我们那里所有农田属于沙土(板)地,虽十年九旱,但种瓜可谓得天独厚,颗颗瓜香甜可口,因此就有种瓜的习惯,当地人叫“安瓜”。 每年安瓜,干脆利索、速战速决,但经营管理却较为漫长。7月下旬8月上旬,西瓜、香瓜扬花授粉之时,瓜农们就忙乎起来了,瓜地里随之冒出蒙古包似的一顶顶大同小异的简陋瓜棚,也有人称之为“地窝子”。挖地3尺一个坑,两侧由十来根木椽立体交叉挂上一些树枝,抹上一层草泥,纯粹土木结构的瓜棚大功告成,有的人还在瓜棚里头盘了火炕锅台,做饭烧水样样方便,三三两两的老瓜农开始在这里安营扎寨。正度暑假的我,是瓜棚的常客,带领着一群小朋友前来喝水、唠嗑、唱歌、讲故事……小小瓜棚整日里充满欢声笑语。瓜地除草、施肥、授粉等活计忙乎时,小朋友们会争先恐后义务帮工。老大爷喜欢、小孩子开心。 从种瓜到收瓜,由于集体经营“一条龙”,环环相扣不违农时,年年丰收不成问题。我们村子风气好,从来没听说过集体地里的西瓜、香瓜有被偷的现象,更未听到干部多吃多占的案例。到了收获的季节,丰收带来的喜悦感、幸福感,每个人都感同身受,那个兴奋劲就甭提了!每次分瓜,大小搭配,大家不争不抢,皆大欢喜。每家每户每年可分50公斤左右,中秋节人人有瓜可吃,其乐融融好是开心。 瓜棚、瓜地也是一个小社会,这里好人好事、新人新事层出不穷。运送瓜时,难免出现瓜被摔烂的事,大家推来推去,谁也不吃一口,最后送货上门给了老人们。1958年夏,一天大约上午11时,瓜地酷热难当,人们挥汗如雨。第一生产队瓜地有两位老人正在打压瓜蔓,其中年过花甲的李九安大爷突然四肢抽搐,晕倒在地上。正在瓜地里玩耍的薛进、范富山、李斌和我等几位小朋友见状,七手八脚将老人及时抬进瓜棚,帮助捶背喂水。张玉、李义俩人一起飞快跑到乡医院,请来潘医生针对性进行医治,九安大爷很快转危为安,大家长长松了一口气,大人们直夸奖:“这些孩子们真顶用!” 年纪大了,总爱回忆过去。那些快乐的日子、人与人之间的亲热和谐,始终会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真是小村故事多,难舍瓜棚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