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基本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到2030年,形成布局合理、产业互补、协同共进的氢能产业集群;到2035年,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日前,由山西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公布,山西氢能产业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就此明晰。 至此,晋陕蒙三个头部产煤大省以及宁夏、山东等主要煤炭产地,均已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记者注意到,在“双碳”目标下,氢能被多个煤炭产地视为减碳脱碳、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从地方政府到主力煤企纷纷加速布局。相比早期更多关注制氢环节,现在的布局已向全产业链条延伸。煤氢联动更广更深,如何物尽其用?
具有氢源广泛低廉 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
煤、氢两大产业有着天然的联动性。“能源脱碳、低碳、无碳化已成为共识,煤炭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煤制氢+氢能’有条件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方向。反过来,煤炭在氢气生产中具备很好的发展条件,能够继续担负兜底和保供作用。尤其是氢能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煤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仍要发挥氢源优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称。 除了传统资源优势,多个产煤大省近年也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例如在山西,可观的风、光资源带来新机遇。“从我省看,山西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我省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氢能资源丰富、来源广泛、成本低廉。”《规划》中称。 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秘书长卢琛钰注意到,多个煤炭产区还有着丰富的氢能应用场景。“这些煤炭产地不光是在上游占优,下游应用也具有独特优势。比如,煤矿面临大量运输需求,而矿用重卡正是氢燃料电池车辆发展的重要细分领域。再如,不少矿区配备铁路专用线,为氢能机车发展带来机会;部分大型煤企还有自己的运煤港口,具有运用氢能减排的需求强烈。” 早前,陕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介绍了当地在示范应用方面的构想。“陕西正在争取成为全国第九个碳排放权试点省份,获批后将在提升氢能技术示范经济效益,带动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等方面提供良好助益。陕北能源供给地与关中能源应用区位布局合理,结合关中城市雾霾治理行动方案,是氢燃料重卡示范应用的理想区域。”
吸引本土煤炭企业 外来氢能公司积极加入
政策落地,一呼百应。据了解,多家企业已经行动起来。 “从传统兰炭走向氢能业务,这是一次战略性转型。”内蒙古正能化工集团董事长李玉奎介绍,由该公司参与建设的华电正能圣圆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9月底刚刚被自治区能源局列为2022年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每小时制氢量可达20000立方米。“就地制氢、就地消纳是最大的优势。制取的氢气主要用于附近加氢站、自用重卡和周边煤矿短倒重卡,以及集团后续建设的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后者也是煤炭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的典型,注入绿氢将进一步推动节能降碳。” 美锦能源副总裁姚锦丽称,在大本营山西,从制氢、加氢站网络到燃料电池重卡车的研发与应用,再到服务于传统煤焦板块的氢能业务,美锦能源均有布局,现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应用体系。“截至9月底,我们在山西建成了7座加氢站,已开工和计划建设加氢综合能源站有10座左右,在省内投运氢燃料电池重卡超过200辆。未来将持续联合山西大型煤炭、钢铁等企业,共同拓展氢能重卡应用场景,计划推广运营规模达到300辆,最终形成全国最大规模、先行先试的氢能重卡运营范本。” 除了本土煤企,氢能企业也纷至沓来。“其中不乏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专业公司。”卢琛钰证实,除了省级层面,山西吕梁、大同,内蒙古乌海、包头等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氢能产业文件,各有目标、各具特色,让企业从中看到更多机会。“例如,为扭转一煤独大的局面,鄂尔多斯转型需求迫切,风光发展势头正劲,很多氢能公司都想来这里布局电解水制氢相关业务。”
人才技术储备不足 统筹协调难等短板待补
有前景,亦有挑战。多位人士表示,经过前期发展,煤炭产区进军氢能领域的制约与短板也暴露出来,如何扬长避短值得思考。 “我关注到人才和技术储备方面的不足。”卢琛钰坦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煤炭产地的发展倚能倚重,在高精尖技术研发、管理上相对粗放。“以氢燃料电池技术装备开发为例,参与者更多是高新技术企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更高。高门槛背后需要人才支撑,这些产煤地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人才扎根发挥作用,有待观望。” 卢琛钰还称,相比东部沿海城市,煤炭产地的氢能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但未来,大家要面临同样的竞争局面,如何避免同质化、无序化竞争,需要提前考量。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规划水平、管理能力以及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提出了考验。” 刘峰表示,煤制氢仍是现阶段主要的氢源支撑。但长远来看,由此产生的碳排放是急需攻关的首要问题。“煤炭是高碳能源矿产,通过煤气化制氢要排碳也是事实。对这些二氧化碳进行无害化处置、实施碳循环利用,目前的技术尚不成熟,处理能力有限,需要从地方到企业下大力气,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 从个体角度来看,姚锦丽认为,目前入局企业虽多,但多数只是在氢能链条中的某个环节上具备优势,难以实现完整的产业链生态闭环。“以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为例,其建设发展需要与商业运营场景相结合,同时匹配化工厂、物流园等应用场景。若不能实现闭环,短时内很难看到效益。从山西省发布的规划可以看出来,建立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是重中之重,需进一步加强企业顶层设计和细分领域研究,不断完善产业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