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2月14日> > 总第202188期 > C7 > 新闻内容
夜色里的碛口
新闻作者:黄海波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果说白天的碛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风采奕奕,朝气蓬勃。那么夜晚的碛口就是一个隐约恬静的大家闺秀。然而,越是隐约,越是张力无穷,夜色里的碛口,神秘如隧。

  碛口,美在夜里,对面的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一切是那么幽深与宁静。凭栏远眺,水面灯火阑珊,从黑暗中发现光明,带给人的欣喜,远远超过近处的清晰所见。自己似乎与此景此地融为一体,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晋商的影子,他们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抗险阻,北走蒙藏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最终达到了“汇通天下”。根据史料记载,货物运抵碛口后,通常再由骡马、骆驼转运至晋京冀,而来自晋京冀的棉花、绸缎、茶叶等日用品,则经碛口转销至大西北和蒙古地区。碛口每天的货物吞吐量都在百万斤以上,仅胡麻油一项就有数万斤之多,当时就有“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的说法。胸中点亮“诚信义利、开拓创新”的火焰,才能深刻理解“晋商”的含义。

  这时,一位老伯拉着骆驼经过,悠扬动听的驼铃声吸引了我,于是,跟着老伯沿着巷子一路向北走去,老伯在一座高宅深院门口停下,大门敞开,门楼悬挂一块牌匾:碛口客栈。墙壁挂有一块黑底白字的牌子,牌子最上面写了3个字:四和堂。下面用密麻的小字详细介绍这个大院。原来碛口客栈前身为“四和堂”,创立于清乾隆年间甚至更早,因其购建之初为四份银股,故名“四和堂”,主要经营粮油,因此,大门上、明柱上、窗台上,至今还有一层厚厚的黑疤,那是当年的搬运工用手摸上去的。点点滴滴的麻油,经过日积月累,凝成了固体的油化石,这些都沉潜着过往的忙碌和曾经的富有。

  碛口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民国《临县志》载“黄河经县境二百余里,沿岸石壁峭崖,东行无路,间有山径,皆羊肠小道,惟碛口为临之门户,有事必争其形胜。”在抗战时期,日军侵占离石后,又企图以碛口为跳板,西渡黄河侵犯陕北。由此可见,碛口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千年黄河情深处,暮色依稀醉露月。多情的夜色怜爱地将碛口搂进怀里,漫步其中,依稀能听到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夜宿碛口寨子山村的声音,激起的黄河水铿锵有力,大家乘风破浪,奋勇向前。作为匆匆而来的游客,无论是驼铃声还是渡河声,能够听到当年的任何一种声音都是一种缘分。

  “从那青海奔涌到渤海,何止九曲十八弯,何止九十九道弯,何止千道万道的弯……追梦黄河,追梦五千年,追寻同样的心愿……”夜幕降临,麒麟山庄《如梦碛口》观景台华灯初上,熠熠生辉,换一个角度,凭栏远眺,追梦黄河,说是追梦,碛口之梦在何处?黄河之梦在何处?我说不上来,又难以想象到,这时,欢快的唢呐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从碛口娶亲到晋商走西口,从毛主席东渡黄河到进入新时代,吕梁儿女传承了黄河文化中厚德载物的精髓,继承了晋商文化中诚实守信的品德,发扬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书写了生生不息的吕梁故事,此刻,我恍然大悟,也许这就是一直以来想要追寻的梦,但现在已不再是梦。

  清晨,开门现黄河,夜晚,关门听涛声,眼里的景何曾不是心里的情,碛口是应该感谢黄河的,古老的黄河之水从天而来,没有一泻千里向东流去,而是华丽转身,改了性子,邂逅碛口,汇聚力量,成就了如今的“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游古镇古村,不是只看古老的建筑,感受古老的文化底蕴,更要听梦的声音,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