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针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这一情况,各地各部门正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有限空间辨识、加强管理。但笔者近期了解到,一些企业人员甚至监管人员、评审专家,对“有限空间是什么”“哪些场所算有限空间”等概念性问题,存在认知偏差,导致有限空间辨识这一基础工作的推进不尽如人意。
笔者与辖区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沟通时,对方表示,各企业辨识出的有限空间五花八门,对同一类场景,有的企业将其辨识为有限空间,有的企业则认为不是。没想到的是,一位安全评审专家表示,认定是否属于有限空间,关键要看空间内是否存在危险源,如有毒气体、机械装置、易燃易爆品等,如果都没有,就没必要认定为有限空间。
笔者以为,这位专家的观点虽为个人见解,但暴露了一个问题——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之所以要辨识有限空间,专门进行管理,不是因为有限空间内存在其他风险,而是有限空间本身就是风险源。于是,在辨识过程中,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空间内是否存在危险源,有没有事故风险,而非辨识这个空间是不是有限空间。这一认识偏离了有限空间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辨识出的有限空间自然是各式各样。
根据应急管理部办公厅2020年10月29日印发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手册》,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有限空间有四个特点:空间有限,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或进出不便;未按固定工作场所设计,人员只是在必要时进入有限空间进行临时性工作;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
举例来说,氢气属于易燃易爆品,制氢站很危险,但它并不属于有限空间,因为其进出不受限,出现突发情况时,内部人员可以快速撤离,外部人员也可以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行动。而一个10立方米的空气储罐,其内部并不存在明显的危险源,但它属于典型的有限空间,在进入其中开展工作时,需要警惕各类相关危险源。如在空气储罐开展焊接作业,可能因空气不流通而导致作业人员缺氧窒息,此时作业人员撤离不便,外部人员一旦贸然施救,可能因氧含量不足相继倒下。
安全管理的源头是风险管理,开展有限空间辨识是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工作的基础。在辨识中,任何的不明就里、稀里糊涂、自行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都会漏掉风险,在源头埋下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