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8月08日> > 总第202211期 > C6 > 新闻内容
马背上的红十字
新闻作者:戴玉刚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938年,国民政府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汉口成立,中国共产党对救护总队十分重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共中央长江局指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出面与救护总队建立联系。在救护总队总队长林可胜的支持下,“武汉八办”在救护总队内成立了中共红十字会支部,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徐特立等分别致电或协调救护总队,请求红十字医疗队前往八路军、新四军军中开展战地救护,呼吁红十字等国际组织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医药器械等物资援助。

  从1938年起,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先后派出六批医疗队,前往共产党领导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开展战地救护。

  1938年1月,救护总队派出加美援华医疗队前往晋察冀根据地开展医疗救护;1938年8月,派出印度援华医疗队前往晋察冀和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战地救护。1939年1月至1940年初,派出第13、第61医疗队组成第10中队前往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开展医疗救护。1939年至1945年,派出部分“西班牙医生”前往太行根据地开展医疗服务。1939年冬,派出第7、第40、第56医疗队前往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战场救护。1940年至1942年,派出第一大队前往太行山南部林县一带开展医疗救护。

  与其他战区不同,由于太行山山高路险,医疗队不得不购买数百头骡马组成骡马队,用来驮运医疗器械、药品敷料等物。加美援华医疗队白求恩大夫还在马驮的基础上改造成“卢沟桥”药驮。自此,穿行在千山万壑、遍插红十字旗帜的骡马队,成为太行山上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在太行根据地战地救护的日日夜夜,红十字人渐渐地被这里自由民主、平等友爱的人文环境所吸引。这里官民平等,八路军与驻地百姓相处融洽,政治民主,婚姻自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风气,与国统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批红十字人下太行,又一批红十字人上太行,越来越多的红十字人深深地爱上太行山。

  上海红十字煤业救护队在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帮助下,100余人就地集体加入新四军。之后,一部分人转战太行山,帮助八路军开展战场救护,其中20多人光荣牺牲。

  红十字会第23医疗队医师金茂岳来到延安帮助工作,他感受到这里的工作氛围与大后方截然不同。他不仅称赞延安是“圣经上说的天堂”,而且还改变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经他接生的新生儿多达3000余人,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女儿李讷、贺龙的儿子贺鹏飞、陈云的女儿陈伟力等,金茂岳被誉为“红都名医”。

  年仅16岁的红十字会第13医疗队医护周惠成,曾在淞沪战争救护中被敌机击中,左腿截肢。走到西安时大量吐血,不得不留下治疗。总队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劝他留在后方医院工作。但他说:“爬,我也要爬到太行山。”身体稍一好转,他就独自一人靠着一条腿,绕过日军的封锁线,翻越中条山、太行山,赶到山西省沁县八路军野战医院工作。1941年,周惠成旧伤复发,牺牲在太行山上。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哪里有战争,哪里就飘扬着红十字的旗帜。特别是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组建大小医疗队150个,医务人员3420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20多支医疗队奔赴延安、太行、太岳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协助八路军、新四军为伤病员及群众服务。据统计,从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救护总队共进行手术11.9万例,培养医护人员近万人。其中荣独山、汤蠡舟、周寿恺、张涤生、屠开元、金茂岳等很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医学界的泰斗。

  在中国红十字会档案中,有一份追思录,记载了殉职员工和积劳病故者114人。地方红十字会在抗战救护中还有多少人献出生命,不得而知。加上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抗战救护而牺牲的外籍红十字人士,如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英国医生高田宜等,约有数百人。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的业绩,以及他们的名字。

  还有一些红十字人,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好在太行山上的连翘花,每年都为他们盛开……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