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9月19日> > 总第202217期 > C7 > 新闻内容
红苋
新闻作者:何亦聪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的菜蔬之中,大概要数红苋菜是稍带些神秘气息的。

  《异苑》中曾有苋菜成精的故事,说一个鲜卑姑娘为赤苋所魅,常能见到一容貌俊秀、身着红衣的男子。时日既久,二人渐渐两情欢好,但这个男子朝来夕去,并不留宿。某日黄昏,姑娘的家人伺男子离去时尾随其后,欲待将他擒获,却只见到1株赤苋。此处所说的“赤苋”,应即红苋菜。有一种说法,认为红苋菜是在公元10世纪(大约北宋初年)前后自印度传入中国,但《异苑》系六朝时期作品,可见此说并不准确。又如晋人《博物志》记有“种鳖”之法:将老鳖分割成棋子大小的肉块,取赤苋汁搅拌,覆以苞茅之后投入池中,经宿则肉块尽化为一只只整鳖。到了明清时期,仍有许多人相信此种土法:如袁枚《续子不语》写盛京将军驻扎关东某地,驻地向不产鳖,将军署却颇饶此物,好事者询之,才知系种鳖而得,其方法细节,除却将苞茅换为青泥,时长变成七日之外,与《博物志》所载并无多大分别;又如《万历野获编》记吴中种鳖,乃是将鳖分割小块,碎切苋菜一同搅拌喂给母猪,母猪吃后不久即能产下幼鳖百余只,将这些幼鳖饲养在池塘里,可长至马蹄大小,故称马蹄鳖。其他如《清异录》《夜航船》《本草纲目》等,皆有类似记载,或谓红苋乃鳖之还丹。古书中此类神怪传说甚多,不足为奇,只是何以这么多异闻都与苋菜有关,则令人煞费思量。我想,这或许由于苋菜(红苋菜)汁液呈红色,又或许因苋菜生长迅速,其高者可至3米有余。颜色、形态,都可能引发神秘的想象。

  红苋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低,几乎随处可见,所谓“篱根紫芥,石棱红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年幼时,祖父家后窗距围墙仅有两尺之隔,是一狭长空间,人不能进,故草木茂盛异于寻常。每年春夏之交,可见一株植物渐从窗沿冒出,到仲夏时分即与人齐高,其主茎粗约寸许,叶呈紫绿交加之状。观察这株植物的生长,一度是我童年的乐事,祖母说这就是红苋菜,但高大至如此程度,便已不堪食用。后来读王安石的诗,“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供水际门”,顿觉十分亲切,又读到“红葵紫苋复满眼,往事无迹难追寻”一句,想起祖屋尚在,但物是人非,又不免有些感伤。

  汪曾祺说云南人称苋菜为小米菜,多用作猪食,很少入菜肴,所以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见校园里的野苋菜肥大鲜嫩,半天即能摘得一大口袋,就常以大蒜炒苋菜下酒。我想,这或许是云南气候条件极好,物产丰饶之故。过去我家乡的穷苦人家,大都以老韭菜、老苋菜、老白菜为餐桌上的主要菜蔬,能吃到嫩苋菜,已属难得。老苋菜味道发酸,不宜清炒,可以碎切成末加杂和面烙成苋菜饼,蘸着蒜汁吃,但更多的是与面条一同水煮去除酸气,用盐水、蒜泥拌着吃,倘若奢侈些,还可以加芝麻酱、鸡蛋饼(切作长条状)。此种吃法沿用至今,现在河南许多饭馆子,夏天做过水凉面,为招徕顾客,卤子可多达10余种,但苋菜、蒜汁大抵是不变的。

  红苋菜的烹制方法较单一,最常见的就是蒜炒,倘若用猪油则口味更佳。炒苋菜重要的是火候,苋菜与菠菜相近,火候稍过,口感即大打折扣,此外,所用大蒜也有讲究,陈蒜不如新蒜。上海人大概对炒苋菜特别有感情,张爱玲回忆她在上海与母亲同住时,每天去对街舅舅家吃饭,到了苋菜上市的时节,总是会带一碗蒜炒苋菜,碗中的颗颗蒜瓣被苋菜的汁液染成浅粉色。后来她到了三藩市:“有一天看到店铺外陈列的大把紫红色的苋菜,不禁怦然心动,但是炒苋菜没蒜,不值得一炒。此地的蒜干姜瘪枣,又没蒜味。”凉拌苋菜随处可见,其关键也在火候,苋菜焯水时间不宜久,最好是下锅10秒即出,这样方能保证口感的脆嫩。河南有些地方喜欢用绿豆芽拌苋菜,除却蒜、醋之外,稍加一点现炸的花椒油,盛夏溽热,有这么一味凉菜,能收开胃解腻之效。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过“苋羹”,乃是取苋菜须的嫩尖,加海米或鲜虾仁大火干炒,不可见汤汁,但不知此处所说的苋菜究竟是红苋还是青苋,且既不见汤汁,何以称作“羹”,也令人费解。如今苋菜汤倒十分常见,上海的苋菜汤往往加酒糟,味道有点奇怪。我家乡过去习惯以苋菜蛋花汤就葱花烙饼吃,只是其汤色紫红,观之颇有点惊悚,近年渐为菠菜蛋花汤所取代。粤菜里有所谓“上汤苋菜”,里面加了皮蛋、肉末等,稍奢侈些。我在南京吃过一种上汤苋菜,是用了近似大煮干丝的方法,汤是浓鸡汤,汤内不仅有鸡片、虾仁、木耳,更有细切成丁的金华火腿,如此烹调,滋味当然不差,只是如将苋菜换作白菜、菠菜,也是一样,苋菜在里面不过是配角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