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里,中能煤业持续深化改革,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在改革创新上聚焦发力,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稳步提升公司科技创新水平,努力打造企业良好品牌形象。”中能煤业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周文中说。
2024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晋能控股集团长治公司中能煤业以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驱动,紧抓重点关键环节,让科技创新项目在井下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生产力才能增强。矿井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难题,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解决。该公司党政高度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多次指出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依靠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深层次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该公司持续推进落实“136”安全管理模式,不断深化“三基”建设,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深化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进产能核增、新建进风井、储装运系统改造等重点项目,按照“精排一年,细排三年,规划五年”的原则完善矿井采掘衔接计划,进一步推进智慧化矿山建设,力争为保质保量完成全年商品煤量、掘进进尺、利润总额等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该公司聚焦生产实际,以创新为驱动,有效激发职工岗位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效能,切实抓紧抓好采掘工作面智能化建设,坚持以新工艺的应用提升精益化生产组织水平。全面开展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项目,切实解决“三下”采煤难题,实现最大程度资源回收。牢固树立“技术先行”理念,严格执行“一工程一规程”,确保科学指导生产。加快“数字矿山”建设步伐,充分发掘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准确、判断精准、处理有效、安全可控。
向科技创新要效益
2023年,该公司完成研发投入3524.48万元,同比增加5.9%。这是公司持续加强技术攻关,拓展创新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所取得的效果。
该公司下霍煤矿2305工作面原停采线附近留设有保护煤柱,极大的限制了工作面的回采。为解决这一难题,公司通过施工地面钻孔,采用覆岩离层区注浆充填技术,对采煤引起的上覆岩层中的离层空间进行高压注浆充填,形成一种有效的“覆岩结构—隔离煤柱—充填压实区”柱式承载结构,对地表塌陷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地表建筑物不被破坏。同时,释放2305工作面压覆资源,为后续其他工作面压煤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示范,实现固废井下充填、煤矿绿色开采。
该公司下霍煤矿2309工作面被压覆大量煤炭资源(约70.6万t),严重影响了2309工作面的正常回采。为妥善解决地表村庄等建(构)筑物不进行搬迁情况下此部分压煤开采,该公司采用了离层注浆进行3下压煤开采,通过本次离层注浆工程,2309工作面可解放煤炭资源量约70.6万吨,增加经济效益57186万元。同时,根据2014年执行的国家煤炭资源税改政策,对充填开采置换出来的煤炭,资源税减征50%,可减免资源税2711万元。
该公司洗煤厂原浮选环节无智能化、自动化辅助系统,生产极度依赖人工,为此公司积极对现有浮选加药系统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当前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药剂系统改造方案并实施应用,不仅有利于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消耗,还符合智能化发展的政策要求。通过项目实施,实现浮选药剂自动添加与计量后,浮选精煤产率提升0.4%~1%,预计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146万元。
实现减人提效
科技创新不仅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更多效益,也是减少用工的利器。该公司按照人本安全、减人提效、节能降耗的原则,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该公司积极引进EBM340掘锚一体机,大幅减轻了员工工作强度,掘进进尺由原来的平均每圆班8m进尺提高到每圆班14m,最高每圆班达到19m,提效达80%,极大改善了公司采掘衔接的紧张局面。
该公司建立了井下高效辅助运输系统,形成平巷电机车运输,斜巷及采区单轨吊运输的辅助运输方式,实现“一优四减”(即优化辅助运输系统,减运输环节,减运输设备,减运输岗位,减运输人员),确保辅助运输系统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安全化长距离运行。
该公司一采区引进安装使用单轨吊运输,成为巷道辅助运输及主要工作面之间搬家倒面的主要运输方式,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大件运输环节的安全性,保障了作业人员的安全,特别是在大坡度整体支架运输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