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省级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5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53项……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潞安化工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近3年来,我们享受科技优惠政策的单位净增长23户;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增长6倍;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增长10倍多。”集团市场技术部副部长孙守靖介绍说。 以创新赢得发展先机,潞安化工集团持续推动企业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科技创新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培育转型发展动力,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47%,超额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研发投入强度由0.81%增长到1.45%。通过科技项目实施,聚焦主责主业,系统化、体系化实施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科技创新在安全环保、节能降碳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2023年11月3日,高河能源公司超长距短壁充填工作面E1309回风短壁面顺利完成了充填作业,首次实现了长距离带压充填,膏体充填开采技术再上新台阶。“本次E1309回风短壁面隔离作业,我们灵活采用‘牛腿横梁’与‘单体柱板壁’2种隔离技术,将传统的隔离作业由3个班缩短至1个小班即可完成,隔离材料实现了100%回收复用。”高河能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康显强介绍说。该技术为煤炭行业具有类似条件矿井开展煤炭智能绿色开采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高河能源成为省内唯一一座“煤矸石返井和充填开采”双试点煤矿。 王庄煤矿、余吾煤业公司等12座矿井推广应用沿空留巷技术,累计沿空留巷9.7万米,复用巷道2.2万米,实现了无煤柱开采,多回收煤炭资源601万吨。五阳煤矿、李村煤矿、寺家庄公司等9座矿井扎实推进底抽巷“以岩保煤”技术,现已开掘底抽巷32条,巷道总进尺已达1.69万米。集团通风部牵头突破的“本煤层瓦斯钻孔精准抽采技术”,发展了瓦斯抽采全时域智能分析,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3年12月4日,在大唐河南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风风电场,太行润滑科技公司相关业务和专业研发技术人员正在对3兆瓦大功率风机使用太行先进性能风电齿轮油进行现场指导。 在国家“双碳”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太行润滑科技公司依托自产煤制CTL、PAO基础油原料优势,持续推进高端润滑油产品开发与迭代升级,先后开发出高端车用润滑油、风电齿轮油、轨道交通齿轮油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并应用于各类高端细分场景。目前,已有50多种润滑油产品取得国际国内先进主机厂产品与台架认证。 潞安化工机械公司核心产品“晋华炉”是与清华大学历时20年联合研发的世界首台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煤浆水冷壁废锅煤气化炉装备,打破了国外对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垄断,实现了进口技术的完全替代,实现我国在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领跑地位,推动了煤炭资源的绿色清洁高效利用。目前,晋华炉3.0拥有核心专利160余项,获得美国、日本、欧盟等国12个发明授权,荣获20余项国际国内奖项,成功推广应用70余台套。 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少不了“人才”这个源动力。集团实行“项目+人才”“平台+人才”等柔性引才模式,聘任中科院刘维民院士等10位专家教授为科研顾问,打造高端决策咨询智库。以科研项目和“五小”活动为依托,自主专职研发队伍、实战型工程技术队伍、群众性小改小革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初见成效。近3年来,共开展科研项目千余项,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736人,正高级84人;集团共计5万多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评价证书,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到技能人才总数48%以上。 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企工程,厚植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级创新平台1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户,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3年完成各类职工“五小”创新成果2000余项,取得专利500余项;各级各类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岗)达到9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8个,“青创工程”中的20个青年职工团队完成创新成果153项。 科技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集团将聚焦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持续加强原创技术研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出更强劲的优势与动能,以创新之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