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煤战线一干就是20年,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生产管理骨干,每一步都折射出他勤于学习思考、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他就是华阳集团二矿生产衔接部主管郝海明。 2004年,从河南理工大学采矿专业毕业的郝海明入职二矿,成为采煤队的一名技术员。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郝海明鞭策自己:“不怕不懂,就怕不学。”带着对煤矿事业的憧憬和热爱,他一边干、一边钻研采煤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爱学习、爱钻研成为他一路成长的“标签”。 现如今,郝海明虽然已是生产衔接部主管,但那股子“钻劲儿”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发现,采煤机无法割透刮板运输机机尾,需要人工起底,费时费力,还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尽快解决问题,郝海明召集采煤队技术员反复研究,每一项数据、每一点尺寸变化,都做到“吹毛求疵”。同时,他向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专班反映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论证的数据,征得同意后,开始配合厂家解决这一影响综采效率的“挡手”难题。一次次的下井勘测、画图研究论证后,郝海明和团队最终确定了改造机尾架的方案。他们根据现场情况,增加了一节特殊齿轨,延长采煤机截割长度,确保割透机尾。采煤一队队长薛彪说:“正是因为这个改造,151204工作面采煤机才能割透刮板运输机机尾,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人工起底的工程量。”这样的事例经常发生在郝海明日常工作中,在他看来,这是一名采煤主管的本职工作。 随着煤矿智能化升级建设,不断迭代的新技术、新设备带来了各种挑战。工作之余,郝海明学起了智能化割煤技术。他深知,这项技术对于煤矿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让他成为智能化采煤的行家里手。去年,二矿开始打造8151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割三角煤过程中,经常发生帮锚杆掉落到刮板输送机里的问题,不但需要频繁停机拾取锚杆,而且危险系数大。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郝海明与工友及时编辑出适应81511工作面割三角煤的程序,保障工作面顺利生产。 到现场去实践方得始终 现场是最好的“战场”。郝海明几乎每天都会到井下走动巡查一遍,用他的话说“只有到现场才能心里有数,出现问题才能现场解决”。 地质构造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很大影响,2020年5月,郝海明担任采煤三队队长期间,队里主要负责的81103工作面遇到挠曲构造,岩石层极其坚硬,爆破作业之后,采煤机也只能以极低的速度通过构造区,与平日每分钟6米的速度相去甚远。郝海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边紧盯现场,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工作面坡度大的困难,防止支架倾斜倒架;采取上木梁、铺设金属网、注胶等方式,对顶板进行持续维护;加强防灭火管理,单独引流高压水管,在采煤机过构造时,用高压水管喷射采煤机螺旋,防止摩擦产生火花。另一边,保证生产进度,加强正向激励,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优化过机头过机尾的工艺工序,提高生产班效率。原本计划3个月过完构造,实际上只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 还有一次,矿上计划在辅助运输系统加装气动单轨吊车。设备厂家拿出方案后,郝海明却摇起了头,他深知合理的设计方案不是在图纸上看出来的,而必须到现场跟看,才能保证设备参数匹配。因此,即使业务繁忙,他还是坚持与厂家技术人员在工作面实地勘察测量,细致记录下巷道的高度、宽度、坡度,再对装置设计方案进行订正,确保安装使用后能正常运行,进一步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寒来暑往,20年如一日,郝海明将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他热爱的煤矿事业。谈及对自己的评价,郝海明只用了“平凡”二字,但是这份平凡的背后,是他对事业的热情、对企业的责任、对奉献的无悔。未来,他将继续秉持实干精神,在煤海深处书写平凡人的奋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