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黑框眼镜,说话彬彬有礼,你很难把这个生活中一脸斯文的“白面书生”和工作中风风火火的通防队书记联系起来。 早在2010年,还在华北科技学院就读的徐建国就曾经跟着老师来过五阳矿,当年他的任务是配合老师做通风阻力测试。做测试的时候,他就发现五阳矿井下通风情况复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天性倔强的徐建国认为自己的专业在五阳更有用武之地,所以大学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五阳矿通防队,而且一干就是五年。
从“余活”做起的“有心人” 从进入通防队的第一天起,徐建国就把熟悉井下巷道和本队作业程序作为第一要务。只要井下有贯通需要调风的地方,他都会主动“请缨”去贯通点协助贯通。没有贯通作业时,他就主动提出换岗、换班去熟悉其从未接触到的工作,有意识地多接触,勤学习。这些常人看来有些“多余”的工作,却使他很快熟悉了井下巷道和队里各工种的作业程序。
每天下班前,他总是习惯性地问队长还有没有“余活”需要去做,在确认没有后,他才“不甘心”地离开单位。不仅喜欢做“多余”工作,他还醉心做“多余人”。工作中,他抓紧一切机会“偷师学艺”。在一些需要由技术员参与的技术措施讨论会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和队长解释说自己在会上可以“端茶倒水,扫地抹灰”,实际上,他却是借机蹭学、蹭听。主动向实践靠拢,向前辈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他很快从一名只有理论知识的“空壳人”快速成长为一名能把实际和理论相结合的技术人员。
去年4月份矿检修期间,通防队担负着南丰井底风水管路铺设安装任务,而南丰井底施工属于运输要道,对管路的铺设要求细,标准高,在编制规程措施前,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必须不止一次的深入现场,进行调研,确定管路的铺设的位置,和施工的各类数据,期间恰逢妻子住院待产,忙于工作的他在孩子出生后才匆匆赶到医院。
“洋秀才”有“硬办法”
在通防队,他是科班毕业的“洋秀才”,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遇到困难,他经常向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请教,针对五阳矿井下的通风问题,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处理办法,多次解决通风系统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使调整后的风量满足了井下用风需求,促进了安全生产。2016年4月份,五阳矿根据生产需要,对78采区进行了通风调整,调整后风流很不稳定,致使7800回巷里段风量小,瓦斯浓度高,已达到1.5%以上,局部达4%,急需下井处理。刚刚上井的他二话没说便由一头钻入井下,到工作现场后,他发现与瓦斯超限巷道的另一条巷道过大,他果断采取措施,和职工一起建临时风门,引导风流从7800回巷里段回风,使超限巷道内的瓦斯迅速降下来,排除了一次重大隐患,当他拖着疲惫是身躯上井时,已经第二天早上7点多了。
五阳矿井下供水管路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对正常生产影响很大。更换供水管路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76采区与78采区皮带巷内的主供水管路,共计长度约为4千米。要在两天的停产期间内,顺利完成任务,难度可想而知。队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时任通防队常务副队长的徐建国。多方考虑后,徐建国出台了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为保证检修期间的正常出勤,他提前出台了保勤奖励制度,并对吊卡、接管等关键性工作在分配上予以倾斜,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每班进度。对所需材料落实到人头,制定计划,提前组织到位、安装到位。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在矿井复产前使得管路试水成功。
对风门的不懈改造 在五阳矿,人人都知道通防队有个和风门“过不去”的书记。五阳矿井下顶板来压较大,巷道变形、底鼓现象严重。安装在巷道内的木质风门受巷道变形影响,常会出现风门挤死、门框变形、开关不便等问题,导致行人不畅、漏风增大、维修困难,给矿井通风系统稳定埋下隐患。看到老旧风门引起工作不便,徐建国组建了科研小组,多次调研后,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和工友们一起将风门进行了优化设计。现在使用的风门,结构类似于“回”字形。门框框架由内框和外框组成。由于内外门框间建立了一个缓冲空间,外框直接与墙体接触,当巷道变形时,可保证内侧门框不受影响,确保风门完好、行人通畅。
矿井抗压风门安装好后,广受好评,可是在7607回巷车场却出现了状况,那里风门大,风压更大,风门开启困难,并且关闭风门时,容易挤伤人。而且每次关闭风门时,由于强大的风压,门扇对门框冲击造成的损坏铁带弯曲门扇变形使得风门出现漏风,这一现象引起了徐建国的注意。想到农村的铁大门上经常留一扇小门来方便人员通行,他决定给井下风门上再开一个小门,通过减少大门的使用次数来降低维修次数,与之相应地,内部漏风也减少了。
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徐建国来说,每一天都像刚入矿时一样,做工作的“有心人”,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