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8月08日> > 总第201727期 > C3 > 新闻内容
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创新佳作
新闻作者:通讯员 刘雁瑞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7月26日召开的同煤朔州煤电公司科技人才工作会议上,年仅30岁的张涛被授予“首席工程师”称号,每月奖励人才津贴3000元,获此殊荣在朔州电公司13个非煤企业中仅一人,全朔州煤电公司也只有8人获此殊荣。
 张涛,小伙不高的个头,精干利落,谦虚的神情掩不住智慧的双眸。创新工作室的门敞开着,人却不在,桌上、地上摆满了开关、齿轮、仪器仪表。几番电话催促之后,张涛终于出现了,他连连道歉——刚在车间里现场鼓捣革新项目。听说要采访他,他憨憨地笑着说:没啥,没啥。
一年完成三项革新项目
 这位年轻人名叫张涛,是一名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现任同煤朔州煤电机电装备公司研发中心主任。一年来,他带领两名助手先后完成了缸体修复、气动风门、等离子火焰数控切割机的革新改造。
 缸体修复,公司原来都是外委,张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通过缩缸、热处理、组织变形等工序,一举拿下缸体修复这个技术难题,目前已修复液压支架上百根,返修率相当低,受到用户的好评。
   原来井下所用自动风门都是机械闭锁,电路结构复杂,容易损坏,存在不安全因素,张涛围绕这一难题作文章,变机械闭锁为风动闭锁,解决了上述难题,由于不用电,增加了安全系数。除关键原件——特殊阀体外,都实现了自主研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控切割机是机修制造企业的必备装备,张涛和他的研发团队研发了等离子数控切割机,目前已可以批量生产,实现了复杂图形的切割,市场购买每台7、8万元,自制仅2万多元,节约了大量资金。
 
奉献这片多情的热土
 2011年7月张涛毕业了,期间他的同学有的分配到徐工集团,有的去到郑州煤机厂,有的加盟了格力电器,也有的走上讲师岗位,他却选择回同煤集团,因为他是同煤矿工的子弟,他要把所学知识回报给同煤,通过统一招聘,他来到同煤集团朔州煤电公司,先后在铁峰南阳坡矿、朔煤公司机电部、朔煤七环公司工作,2015年10月调机电装备制造公司承担了产品研发任务。参加工作6年多来,无论在井下地面,还是机关车间,张涛一如既往怀揣奉献青春的激情追逐着创新强企之梦。
 在铁峰南阳坡矿期间,他出任综二队技术员,在工作面摸爬滚打解决机组机修难题,保证了机组正常运行。在朔煤机电部工作期间,他深入调研,积极参加设备选型,为新裕矿优选了直径3米的主提升绞车,打破了提升瓶颈的制约。在七环公司期间,他参加了新产品性能的测试,完成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资质办理,井下通讯、光伏通讯设备的安装,坚持优质服务,随叫随到,受到用户好评。
            
甘当创新创效领头羊
 两扇尚未完工的风门中间,一个身材不高的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鼓捣着一个电子原件。虽然天上不时有几朵白云飘过,但三伏天的塞上,置身户外空旷的修理场面上依然热浪逼人,年轻人不时擦拭着头上、脖子上的汗水,但着迷的他仿佛忘记了炎热,忘记了时间,只因创新的激情燃烧在他的心头。
 上面的场景仅仅是张涛工作中的一个缩影,现在他成功革新的气动风门已安装到小峪煤矿井下,担当起安全卫士的角色。他革新成功的数控焊机的工作效率比4个熟练焊工的工作效率还要高。
 他不仅自己搞革新,还带动其他大学生,逐步形成了一个创新团队,团队既有经验丰富的工匠师傅,更多的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
 他的辛勤付出赢得了企业的回报,在2016年获得同煤“劳动模范”之后,今年,朔州煤电公司又授予他“首席工程师”称号,整个朔州煤电公司仅8人获此殊荣,13个非煤企业中只有张涛一人,他的工作室被授予“优秀创新工作室”称号,他带领的两名大学生助手赵波、卢东升分别被朔州煤电公司授予“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
    
搭建支撑创新的平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支持科技人员搞革新发明,朔州煤电公司在同煤集团首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优秀人才选拔、激励管理的暂行办法》《关于引进、激励新招聘大学毕业生的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从组织、制度、资金层面上为人才的选拔、引进、激励提供了保障,搭建了平台,让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有舞台,努力工作有奔头。
 朔煤公司领导常常强调要做一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明白领导。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7月26日,该公司召开了2017年科技人才工作会,会上表彰了科技创新标兵单位,优秀创新工作室、首席工程师、首席技能大师、优秀大学生、科技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论文等,其中首席工程师每月奖励津贴3000元,为期一年,如此力度,如此规模表彰科技人员,在朔州煤电公司历史上是第一次。
 朔州煤电机电装备公司十分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关心人才,设立了技能工作室,拿出资金用于革新创造,多方面支持技术革新发明,使科技人员前瞻有望,后顾无忧,一门心思扑在革新创造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青春的梦想。
 走下领奖台的张涛立即投入到创新工作中,近日他和助手瞄准如何降低井下工作面粉尘浓度开展革新创造,自动降尘装置呼之欲出;为了提高矿井下工作面安全系数,降低劳动强度,他瞄准井下作业智能化、信息化开展攻关,创新的路是枯燥、艰难的,但铺展开来的是一片艳阳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山西煤炭与安全生产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