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省第十届矿山救援技术竞赛是对集团公司矿山救护队伍整体素质和实战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在紧张而又激烈的比武中,我们队员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精神,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面对荣誉,我们更有信心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现代化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矿山救护大队党委书记高宗明说。
在刚刚落幕的全省第十届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中,集团公司救护大队取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集体、个人奖牌52枚。荣光背后是几多艰辛,我们将通过一篇篇参赛日记,讲述参赛背后的故事,记录一支英勇无畏的队伍,记录他们虽不是军人,却用军人般的英勇顽强和无畏奉献守护着矿山的安全。
7月24日 一中队队员
余伟亮:苦训才出战斗力
比赛前一天的深夜,余伟亮正在紧张的背理论题。辛苦训练一天后,他仔细记录了自己的训练过程。
早上6点半一起床,我就开始了一天的训练工作。先在操场上进行负重跑步连续项目,然后做早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训练,结束后才去食堂吃早餐。
上午8点半进入学习室开始BG4仪器操作和急救包扎,以及心肺复苏的训练。时间紧任务重,操作几次之后要到楼下进行模拟巷道救灾演习训练。38摄氏度的高温,我背负30斤的氧气呼吸器,顶着烈日完成这个项目。1500ml的水壶,一上午我就喝掉了三壶水,身上的战斗服就被汗水给湿透了,红色的衣服染上了一道道白色汗渍。
下午2点半开始,我们的训练内容就增多了,加入了单兵救援和体能训练。单兵救援是考验个人的综合救援能力,虽然时间短,但是操作的程序一点不少。包括破拆剪切、起重气垫、搬运120斤的假人、以及心肺复苏和P6苏生器的链接。要求队员速度快,手要稳,心理素质还要过硬。结束后,我们就开始了体能训练,按照比赛的要求,每个人都由裁判计时卡表,干完以后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哪里还能跑的更快一点。由于今年的比赛项目多,我身上的衣服基本就是湿的,等快干的时候,也就该干下一个项目了。
7月26日 五中队中队长
李宝:技高方能胜一筹
真庆幸,今天的氧气呼吸器席位比赛中,我们队员分别获得了个人操作二等奖、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而此次比赛中有很多其他救护队因为时间超时而未能取得成绩。这都得益于昨天晚上我两个多小时的研究。
在氧气呼吸器席位比赛中,面对着最新一代的氧气呼吸器,队员们经过反复训练发现仪器拆卸组装过程中,氧气瓶固定带拆卸的过程简单,但是组装过程中由于是最新一代呼吸器,必须将四条螺丝全部卸下后才可安装氧气瓶底座,根据比赛规定5分钟时间很难完成任务,队员们都有些茫然与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身为技术指导的我决心亲自上阵,寻找解决办法。昨天晚上经过多次亲手拆卸,总结经验,连续几个小时的思考琢磨,终于想到解决办法。针对新一代氧气呼吸器,拆卸螺丝最费时间,我用铁丝设计成与氧气瓶固定带槽同弧度,安装氧气瓶固定带时将铁丝穿过之后顺势将氧气瓶固定带取出固定氧气瓶,这样大大的减少了因为拆卸与安装螺丝所用的时间。虽然原理简单,但是面对着争分夺秒的训练时间,而且安装过程还要掌握技巧、铁丝的弧度、插入呼吸器固定带槽的方向,以及抽出时所用的力度,我带领本队的比赛队员,紧急训练,让每名队员都能都掌握技巧,并能真正的运用到比赛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训练,实践证明队员最多需要17秒就可完成安装,而根据以前的训练时间最少需要1一分钟的时间,这就大大的节约了比赛用时。
7月27日 五中队
陈俊凯:竞赛突显铁汉子
26岁的陈俊凯,是参加本次竞赛年龄最小的一名队员,小个子,黑皮肤,大眼睛,说话时还有些害羞,活脱脱一个邻家小男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1米7的小男生,勇于参加全省第十届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力克群雄,在场地、年龄、身体不占优势的条件下,一举夺得综合体能、理论考试、单兵救援、呼吸器拆装四项比赛第三名,成为本次比赛获得奖牌最多的选手。
“昨天晚上考完理论,我突然流鼻血不止,我简单处理了一下就没太在意。今天早上开幕式上,我又开始流鼻血,王教练迅速把我带到阳煤集团总医院做了一个微创手速。手术后,王教练非常担心我下午是否可以参加比赛,劝我体力不支就别参加了。当时,我肯定的说‘我去!既然选择了我,就要对得起教练的这份信任,承担起这份责任’,我想起开幕式上我们领队讲的一席话:‘参加救援技术竞赛,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和勇气,要敢于亮剑,虎口拔牙,你们都很年轻,此时不搏何时搏。此时不搏何时搏’,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坚定了信念。下午的比赛,随着裁判一声开始,我像脱弦之箭,平时训练的各项技能正常发挥、连贯进行,在最后发力冲刺阶段,我拼上了全力,拿出了平时训练最好的成绩。”
记者手记:
这是一支英勇无畏的队伍,身着橙色战斗服,头戴红色安全帽,背挎呼吸器,英姿飒爽的身影迅捷地闪现在集训场地……,他们如猛虎下山般的战斗精神和训练状态给记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通过这次竞赛,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履行着特殊的使命,当别人撤出危险地带时,他们义无反顾地前去救援的场景。我们相信这支队伍在危急关头能够拉得出、顶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