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幼儿园大班的外甥女放学回家,几次三番问她妈妈一个问题:“奶奶和我如果只能要一个,你会选择谁?”起初,家长以为不过是小孩子家的搞怪玩笑,没有当回事。后来几经追问,才知道是孩子看了街头公益广告牌上的“中华孝道文化”中的《埋儿奉母》,心中困惑,有感发问。
按照外甥女的指引,我在街头找到了这些公益广告牌,共有24个传统孝道故事。孩子所说的《埋儿奉母》,讲的是东汉的隆虑(今河南林县)人郭巨。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一分为二,全部给了两个弟弟,而自己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极为孝顺。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又生下一个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担心抚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议定: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却不能复生,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准备埋掉幼子时,忽然从地下掘出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既得以奉养老母,又得以兼顾孩子,从此以孝顺名满天下。
翻阅史料,笔者发现《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相传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由上古至元代24个孝子的行孝故事集成,后来由于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除了吓到外甥女的《埋儿奉母》,类似让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所谓尽孝故事还有不少。比如《孝感于天》,说的是远古帝王之一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多次想置他于死地。在舜修补谷仓的仓顶时,他们在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才得以逃脱;舜掘井时,他们又突然填死井口,幸亏舜挖掘地道幸免于难。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最终成为一代贤明君主。还有《怀橘遗亲》,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陆绩。6岁时,陆绩随父亲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却往怀里藏了两个。临行时,橘子不慎滚落在地,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还有另一个故事《恣蚊饱血》,讲的是晋朝濮阳人吴猛,8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
这些年,随着人们对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现象的反思不断增多,传统的忠孝文化逐渐回归公众的视野。平面报刊、网络传媒、街头广告里,孝亲敬老的古代故事集锦、讲座随处可见。在很多学校,诸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也走进课堂,用历代先贤孝子的事迹教化世人,尤其是在很多人为“老人倒地扶不扶”而纠结不已的当下,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样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其中《戏彩娱亲》《百里负米》《亲尝汤药》《扇枕温衾》《扼虎救父》《涤亲溺器》《弃官寻母》等故事,都值得现代人去借鉴和践行。
但是相对于郭居敬编录《二十四孝》的元朝,历经几百年的时光流转,当下的中国无论是社会环境、文明程度,还是认知水平、伦理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在古代被视为正常行为甚至大义之举的做法,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观察,显然早已不合时宜。像《卧冰求鲤》,在我们的下一代看来,这不仅有悖于科学精神,而且完全可以找到更可行的方法;而《怀橘遗亲》同样不适合成为我们教育子女的道德范本,因为当事人的初衷虽然是孝顺母亲,但是偷拿主人的橘子却严重触碰了为人应有的道德底线;再如《恣蚊饱血》《尝粪忧心》这种事情,除了无法让人对所谓的先贤产生崇敬之情,反而要对他们的智商产生质疑;至于《埋儿奉母》,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很难想象用这样的孝道文化去教育后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完全照搬历史。像河南许昌打工筹钱为母亲治病的大学生张尚昀,广西南宁割肝救父的小伙潘健,吉林公主岭以侏儒之身照顾瘫痪双亲的段海涛,湖南湘潭背着重病母亲上大学的女孩罗桂红,很多当代的故事同样具有很好的示范价值。毕竟,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需要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离开传播内容与时俱进的文明性和科学性做基础,恐怕只能是自说自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