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沁河岸畔,虽是一座煤矿,但蓝天白云却是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寺河矿的标配美景,在“最美矿山”这响亮称号的背后,承载着该矿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也包裹着矿山环保卫士们的用心守护,陈晋军便是守护这一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一员。
初识矸山上的一抹绿 2015年,30岁的陈晋军成为寺河矿科技工程部环保组的一员。从一名一线职工到负责科技项目申报业务,他目睹了创新为百米井下带来的光亮,而彼时,对于环保这一新课题,陈晋军内心是空白的。 作为矿井环保检查点之一,陈晋军跟组里前辈第一次来到矸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矸山的入口处,10个“大”字映入眼帘。不远处,被绿植覆盖的一层层矸石堆呈阶梯状有序排列着。矸山的工作人员指着这座特别的“山”告诉他:“矿井生产每天带出的煤矸石都会集中拉往这里,用黄土一层层覆盖妥善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煤矸石,采煤过程的固体废物,弃置不用,占用大片土地,其硫化物溢出或浸出会污染大气、农田和水体。对于曾在百米井下工作的陈晋军来说再熟悉不过,看到以往工友们最讨厌的矸石最后变成了一座座梯田状形成的小山,上面种植的柳树成荫,反成了荒山里的一道风景线,他的内心涌起一阵波澜,此后,陈晋军的心里也像矸山一样,多了一抹绿。
环保线上的忠诚独行 陈晋军的守护之路开始了。 矸山、风井、水井、锅炉房、危险废物暂存库……这些地点,陈晋军每周要进行一次全覆盖检查,包括放射源管理、大气、粉尘、危险废物、固废、环保设施在线监测、矿井日常监测……用一句话来概括,矿井所有涉及环保的地面日常检查都是由他负责。 “检查这种东奔西跑的工作肯定最适合我了。”环保组一共4人,人员配备紧缺,80后的陈晋军自然而然担起最费“脚力”的活。也正是因为人员少,在各个检查点的路上总是能看到他一个人奔波的身影。 检查并不是走走看看那么简单,从一开始的“小白”,逐渐摸索掌握各种环保文件和要求,暂存库存放标准、水的排放标准及各项指标、锅炉房的排放等等,陈晋军对里面的数据了如指掌。所有上级文件一律反复看,网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牢记,只有这样才能带着“标准”去检查,这是环保底线,也是守护绿水青山的起点。
质疑声中执着的守护 像陈晋军一样,其他组员也奔波在环保线上,有的是负责环保证件的办理,有的负责环保资料的收集上报,但环保工作远没有这么简单,尤其作为在大众眼中“黑色印象”标签浓厚的煤矿来说就更难了。 寺河矿地处沁水县,与周边村镇联系密切,电影院、超市、小吃街,完善的矿区设施加大了矿区与村民的互通,但煤矿不可避免的粉尘、噪音这些负面元素一样与村民无法完全隔断。 “有一次,接到附近村民反映选煤厂粉尘大,但事实上我们的粉尘量是符合环保要求的,只能上门和村民去解释。”除了检查,对外协调沟通也是陈晋军的重要工作。“尽管我们现在走的是绿色发展路子,但一说起煤矿,在村民心中难免有生产粗放、污染重的传统印象,看到有煤尘就觉得污染严重。” 一次说不通就两次,陈晋军并不善言辞,但为了避免村民误会,他总是预先在脑子里演练一遍合适的开场白,努力走近村民,让他们了解现代煤矿、了解如今的寺河。“我们的智能化在不断发展,我期待寺河一尘不染的那一天。” 又到了检查的时间,陈晋军像往常一样来到矸山检查点。“夏天的矸山会更壮观,绿树丛生。” 望着这个错落有致、可以称为“建筑”的庞大工程,这是寺河矿“出煤不见煤、产煤不用煤”理念的有力践行,也是像陈晋军一样的寺河环保卫士们守护这一方绿水青山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