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纪念介之推(一称介子推)的古迹在灵石多有分布。 “介庙松涛”是灵石县清代“古八景”之一。被评为八景的景观要么是山水自然,风光奇秀;要么是人文景观,古色古香,有的二者兼具。“介庙松涛”景观位于灵石县城东约16公里处的张嵩村。松涛,顾名思义,松树林发出的波涛一样的声音。介庙建在松柏林中,背倚绵山(俗称东山)。地处灵石县柏沟村、张嵩村、尽林头村、曲陌村等村的灵石段绵山,当地人俗称东山。介庙又称介之推庙、介之推祠、洁惠侯庙,是为纪念介之推而建,故称介庙。庙内现存数块古碑,其中大元国至正二十二年碑文《重修洁惠侯庙记》中记载“洁惠侯介之推者”,意即洁惠侯就是介之推。张嵩村介庙传说最早建于春秋时期,后屡有毁建。介庙最早建成后,就有历代文人至此祭吊介公。到清代“介庙松涛”成为灵石“古八景”之一,人们便至此祭吊的同时赏景。灵石县清代诗人王如玉写有《神林有感》:“也仙也佛也封侯,狐赵诸公事业休。屡祷甘霖称屡应,春秋香火遍并州。庙古山高老松周,绵田旌善重千秋。林峦欲借丹青笔,画出青葱作卧游。”题目中神林即介林。介之推死后,为纪念他,灵石人修建介庙,并称介之推为介神、介神爷。介庙建于介林。其中“庙古山高老松周,绵田旌善重千秋”一句中的庙指的是介庙,山指的是介山(今绵山)。绵山地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水经注》卷六写介休时有记载:“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介之推隐居于“绵上之山”。晋文公封绵为介之推田,即介之推的封地。诗中“绵田”简称绵上封地,现包括介休与灵石交界处绵山附近村落。绵山附近的地成为介之推封地,绵山脚下张嵩村介之推庙成为祭拜介公的历史文化古迹。清代灵石人刘衡诏写的另一首《介庙》:“成功宠利只闲闲,偕隐承颜在此间;万古不雕忠孝节,岁寒松柏满绵山。”诗中也记述介之推功成名就,隐居在“承颜堂”。诗中绵山也即地跨介休、灵石、沁源的绵山。 20世纪80年代,我于张嵩村外山脚松柏林中见到介庙遗址,主要有几孔老窑洞、残砖断瓦、碑石。现在介庙得到全面修复已向游客开放数年。庙内现存一碑,上有宋代敕封介之推为洁惠侯的文字记载。 为纪念介之推,直至20世纪70年代灵石东河(马和、静升一带,也即绵山附近各村)有清明寒食节不生火做饭吃冷食的习惯。介之推被火烧死,故寒食节忌火。 介之推隐居绵山一事于《史记》有记载:“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介山”。山称为介山,灵石境内以“介”命名的地名有旌介、介林、介神原。据说,旌介为旌表介之推之意。介林因内有介庙而得名。绵山曲陌村后的峡谷称为后悔沟,据说也与介之推和晋文公的这段历史故事有关。晋文公后悔烧死介之推,将此峡谷命名为后悔沟。介神原位于汾河峡谷(古雀鼠谷)西英武乡。 介之推的籍贯至今无定论,以上史书记载的只是诸多他活动过的地方。其中,灵石境内历史故事多,纪念他的地名较多集中在绵山附近村落。张嵩村介庙内古碑记述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的这段历史,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