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16日> > 总第202233期 > C8 > 新闻内容
记忆中的“洋炉子”
新闻作者:王斌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着冬季供暖期的到来,生活、工作在暖和的房子里,总免不了忆起儿时冬天的取暖情形。

  那时,集中供热是大家从未听过的名词,烧锅炉靠暖气片散热取暖也只有极少数的人家才有,只有一种叫“洋炉子”的取暖设备才是最受百姓待见的物件。

  农历10月前,家家户户就会把生“洋炉子”时需要用的各种零件置办齐,比如买几节烟筒、防止刮大风时被倒吸回去的“三筒”,还有烟筒和烟筒之间连接处防止露烟用的胶布以及烟筒和“洋炉子”冒烟地方处连接的喇叭头,当然也得把铲炉渣用的铲子、钩火盘用的火钩子、撩火时用的火柱统统找出来提前备好,以备不时之需。

  在农村有这样一句俗话“炕热全家暖”,可这只适用于10月前的一小段时间,10月后,天气一天天冷了起来,当土炕散发的热气不足以暖家时,就到了真正要生“洋炉子”的时候了。届时,先用炉渣块在“洋炉子”里垫大半截,之后再放一些脱粒后晒干的玉米棒子,用一些不用的书纸引燃那些玉米棒子,引燃材料选用胶皮其实最好,待玉米棒子点燃后趁着火势旺的时候往上面添些小炭块,待炭块燃烧起来后再慢慢地添炭,最后用火钩子把火炉盘盖严实,这样“洋炉子”就生着了。自这天开始,农村人的供暖也就正式开始了。

  冬天看“洋炉子”的工作并不轻松,不但是个脏活累活,更是个技术活,因为往炉子里添炭或者用火柱向下捅的时候,煤尘会趁着火星瞬间往出冒,还有在撩火的时候,从炉子的底盘冒出的灰尘或者拿铲子从炉子的底盘掏炉渣的时候也是灰尘到处飞,此外添火还得讲究技巧,不会看火的三天两头生火那是常有的事。“洋炉子”生着以后就和照顾小孩一样离不开人,即使拿炭焖住也得时不时看着,闲暇时更是需要提前把炭块准备好,一天至少得倒两三次灰渣,晚睡前还不能早添火,添得早了半夜炭就烧完了,第二天早上家里比较冷;添得迟了,炭还没烧旺,早上也是冷冷的,所以让人格外操心。

  “洋炉子”生着以后用处很大,可以用来烤红薯、烤土豆,也可以把煮熟的红薯、南瓜放在火盘上,待里面的水分吸干后再吃美味极了。在火盘和底盘之间箍一条铁丝,一方面可以用来挂小铲子、火柱、火钩子,晚上也可以用来晾袜子、袖套之类的小物件。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地在上面放一茶壶冷水,不用特意烧开只是放在火盘上面,慢慢地茶壶里面的水就热了,做饭或者洗漱的时候倒一些特别方便。那几年,父亲做买卖生意回来得晚,母亲总会把晚饭热在火盘上面,待父亲回来后揭开扣在饭菜上面的碗碟,饭菜还冒着热气哩。要是看的好的话,炉子里的热能把铁皮烧红。“洋炉子”要等到次年清明节过后才会视天气的变化熄灭,至此一冬天的供暖期也就结束了。

  想来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往事了,现在冬天用“洋炉子”取暖的人家也很少见,为了安全起见大都选择了锅炉或者煤改电,方便了生活也干净了双手。而且现在市场上取暖设备更是琳琅满目,电暖器、暖风机、空调等应有尽有,在享受科技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还是回忆起当年的一些往事,怀念一家人挤在一个小家里时的趣事,那时日子虽苦却也是别样的甜。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