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煤炭长期以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能源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过程。” 黄震表示,在这个过程中,煤炭和燃煤发电,将会从主体能源逐渐走向保障性能源、支撑性能源、调峰能源,这是必然的。 去年12月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等多项关键议题达成共识。“未来,转型脱离化石能源将是大势所趋。”黄震说。 黄震认为,从现阶段来看,我们需要转变一个观念。“以往一旦出现缺电,就多上煤电机组。实际情况是,我国总体富电量,短时缺电力。针对这种短期缺电力问题,应该更多用市场之手调节,充分激励用户侧挖掘灵活性潜力。必须认识到,随着煤电逐渐从主体走向保障或兜底,机组运行的时间将会越来越短,经济效益会越来越低。”黄震表示。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 黄震指出,近些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增加,由于新能源的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短时缺电的情况可能会越来常态化。这就需要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火电机组特别是煤电的灵活性,增强它的调峰能力,发挥好煤电兜底作用。同时,要加快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探索煤电机组通过市场化启停调峰获取收益,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黄震建议,除增强煤电机组调峰能力外,非常重要的还有要通过市场机制去大力发展可中断用户、独立储能、分布式能源、可调电力资源,例如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等,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支持调节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取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