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7月16日> > 总第202256期 > C6 > 新闻内容
马黎明:一项项荣誉见证奋斗足迹
新闻作者:韩若楠 张冬冬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公示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2024年拟入选培育对象中,山西省有5人入选,其中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镇城底矿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马黎明榜上有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入行22年,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马黎明闪光的奋斗足迹。

  夜幕降临,西山煤电镇城底矿马黎明创新工作室内依旧灯火通明。马黎明正带领成员加紧攻关井下高冒区瓦斯监测效率低的行业性技术难题。

  瓦斯等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各类有害气体,是对井下矿工生命安全的一大威胁。而马黎明从事的安全仪器监测工一职,正是负责监测这些有害气体以及氧气、温度、风速等,时刻守护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马师傅有个绝活,他对电路元件故障一摸准、一手灵。”谈及马黎明,徒弟王延冬眼神里充满崇拜,“全煤行业安全仪器监测工第一,可不是白得的!”

  的确,从普通学徒到技能大师,哪有那么容易?

  22年前,作为矿山子弟,马黎明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镇城底矿,跟着师傅干起了安全仪器监测工。这让从小就喜欢研究电子、无线电的他十分欢喜。

  各种传感器就是马黎明每天的工作伙伴。除了下井巡查,他一有空就会钻到宿舍与一块块巴掌大小的电路板较劲,而其中最小的元件只有米粒大小。他说,电路板是传感器的“大脑”,只有它正常运作,才能保证传感器实时、持续、灵敏地监测到井下各类气体的浓度变化。

  700多个日夜,马黎明画出了34张电路图,把电路板摸得门儿清。这不仅让库房里堆放着的废损传感器重新“上岗”,还为快速排除故障、维修检测提供出了一剂良方,就连同行单位听闻后也前来取经。

  “照着图找故障,一找一个准,尤其对于新手来说简直就是秘笈。以前有的故障得耗费1天时间,现在只需1小时就能搞定。”王延冬说。

  练就绝活,离不开一颗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匠心。

  30秒制作一个网线水晶头、5分钟接入一根光纤……工友们称之为“矿工速度”。在全省乃至全煤行业的技能大赛上,马黎明正是以这样飞快的速度和精准的操作拔得头筹。

  “只有苦练才能熟练,只有熟练才能精准。”马黎明不善言辞,但一谈起技术,就有说不完的话,“一氧化碳的检测精度是百万分之一,一块监测瓦斯的甲烷传感器电路板搭载了177个零件、集成了91个电阻……”为了达到“监测零中断、零误报”的目标,他把每一项看似简单的步骤都练习了上万遍。经他之手检修的设备合格率均达到100%。

  一花独放不是春。2015年,“马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自此,马黎明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技术创新和“传、帮、带”上。

  近10年时间,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语音报警断电功能测试仪、煤矿用风筒状态监测装置等创新成果50余项,解决了一个个制约煤矿安全监测的技术难题,其中多项技术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同时,他自制教具,建立了一套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模拟实验台,编制了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培训教材,并针对工作中的难点、痛点问题,组织开展“揭榜挂帅”活动,鼓励大家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让马黎明最骄傲的是,他已为矿上培养出5名技师、17名高级工。徒弟王延冬、张喜平、杨亚辉曾获得西山煤电技能比武状元。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22年来,马黎明在巴掌大的电路板上锤炼技艺、磨砺匠心,在创新中不断攀登技能高峰。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已从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小屋变成了占地近700平方米的“大工坊”,人员也由最初的1人扩充为20多人的团队,技能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更多工友,让更多的煤矿工人成为工匠。”这是马黎明的心愿,也是他今后的奋斗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