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01月10日> > 总第201702期 > C1 > 新闻内容
风雨一甲子 辉煌六十年
新闻作者:潞安集团五阳煤矿调研室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行之巅,漳河之畔,有一片神奇的热土,羿射九日的传说赋予了她壮烈的阳刚气魄,精卫填海的神话赋予了她瑰丽的悲情色彩,愚公移山的典故赋予了她坚韧不拔的品格。
    就是在这片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一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山西潞安集团五阳煤矿正在从发展中崛起。屈指算来,该矿从1956年建矿,到2016年已渡过了六十载春秋。
    60年的艰苦奋斗,从一个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毒”俱全且资源枯竭的矿井,发展成为一个资源储备丰厚、发展潜力巨大、产业结构完整、组织结构精悍的煤海旗舰。
    60年的风雨历程,从一个年设计能力为90万吨的矿井,发展成为实际生产能力为300多万吨的安全集约高效现代化矿井。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五阳煤矿来说,走过的却是漫长的风雨沧桑路。

创新驱动走出了一条科技立矿之路
 
     “羿射九日,五阳坠地,化为五金”,大自然慷慨地赋予了五阳煤矿丰富的资源赋存,同时也为矿井生产和建设设置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五阳煤矿井田位于漳河古河床下,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断层多,煤层坡度大,顶板疏松,陷落柱多,再加上南漳河和西漳水在井田上面交汇,致使矿井涌水量非常大,人称“坡大顶板破,出水比煤多”。面对矿井先天生产条件不足的现实,一代代五阳人发扬中国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百里煤海同艰难困苦的恶劣条件搏斗,闯出了一条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技术创新之路。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注重生产技术创新,始终是贯穿五阳煤矿发展史的一条主线。早在1956年五阳煤矿破土兴建时,就积极探索先进的生产工艺。1958年,将厚煤荆巴假顶采煤法逐步发展为金属网假顶分层开采方法;1964年,积极采用原煤炭部推广使用的顿巴斯康拜因机组采煤;1965年,在潞安集团的前身——潞安矿务局四个生产矿井中,第一次使用交接顶梁摩擦金属支柱,并首次在全局使用苏联顿巴斯I型采煤机进行生产,开创了潞安科技进步的先河。
    文革时期,五阳煤矿顶住各种政治因素的干扰,在运输、支护、采煤等方面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难题。在1963到1977年的十四年间,五阳煤矿仅小改小革、发明创造就有200多项,自制仿制设备50余台,推广先进技术20余项,成为当时潞安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
    在建设现代化矿井时期,五阳煤矿一方面自行研究、改造各种生产设备,另一方面引进和推广使用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走上了一条依靠技术进步建设现代化矿井的道路。特色龙门吊、电动翻车、山西省煤炭系统第一台高档普采机组等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成功安装综采机组,应用先进的调度指挥系统和监测监控系统,使用全国第一套PY-400铺底网支架,使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等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上世纪90年代,五阳煤矿采用开天窗(后窗)放顶煤一次性采全高新工艺,综采一队月产原煤20.31万吨,刷新了全国综采原煤月产最高记录。十四年扭亏期间,五阳煤矿积极走企校联合之路,兴引智借智工程,使高科技成为预防重大事故的法宝——成功进行了河下和村庄下采煤,完成了“边角煤短臂开采成套设备与工艺研究”,广泛应用“纵向切割工艺”,实现了煤巷全锚支护的历史性突破。
    进入新世纪后,五阳煤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引擎作用,闯关夺隘,爬坡过坎,突破了一个个生产难题,拿下了一个个胜利果实:南丰主通风机改造,为全煤同类型矿井提供了成功范例;南丰低浓度瓦斯发电及余热利用,率先在国内实现了6%~16%低浓度瓦斯发电,成为全国瓦斯综合利用的典范;安装投运全国首部7802可伸缩猴车系统;7802运输巷综放工作面顺槽超前钻孔防水,为全国领先技术;“隔爆大功率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开发研制”科技项目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瓦斯低透气性单一煤层强化增透技术”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向斜轴部强烈扰动近距离巷道群破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综放综采混合工艺开采技术研究、低透气性高瓦斯厚煤层综放面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研究、孤岛工作面动压回采巷道围岩“平移”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等20多项科技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另外,他们还建成了新世纪公司180万吨/年选煤厂;完成了地面瓦斯抽采泵站改扩建工程;实施了动筛车间、原煤准备系统改扩建工程;调整优化了通风、抽采、运输、供电、排水等系统,数字化矿山建设初见成效。
  越是市场形势严峻、企业经营困难,越要依靠科技创新,坚持走“集约高效、减人提效、降本增效、创新创效”的发展道路。这是五阳人在恶劣的自然生产条件下,百折不挠,奋力攻坚,推动企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今年以来,以矿长王安舍、党委书记王艳军为班长的矿领导班子提出,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引擎效应,确保集约高效水平大提升,一方面,要立足当前,充分发挥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例会、专业科室专项创新课题研究、基层队组自主创新活动等平台作用,着力破解制约安全生产的现实难题,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安全集约高效生产的贡献率。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全面实施矿井“瘦身健体”工程,形成系统集约高效、环节精简高效、人员精干高效、安全更加可靠的发展局面。
    他们紧紧围绕集团“深化创新驱动、推进创新发展”的思路,通过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对标创新管理模式等,创造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一项项技术难题在强力攻关中持续突破,一个个创新项目在全员创新的氛围中应运而生,一个个科技成果在健全的创新体制中“孵化”而出——
    7800综采工作面通风方式由“一进两回”改为“两进一回”的“W”通风系统,解决了上隅角的瓦斯问题,产量由原来每天4000吨提高到6000吨,节约用风量1000立方米/分;采用柔膜注浆沿空留巷工艺,在7607工作面推行“Y型通风+高抽巷”技术,为扩区高瓦斯工作面回采打下了坚实基础;南岭进风立井井筒揭穿3#煤层成功运用“CO2气相压裂增透+拦截连续抽采瓦斯技术”,在集团范围单一厚煤层深井井筒揭煤瓦斯防治方面尚属首次,极具推广价值;采用千米钻机大孔径、长距离、多分支羽状钻孔施工工艺及技术预抽煤巷条带瓦斯,吨煤钻孔量、单孔抽采量、百米抽采纯量取得新突破;
                                                                                                                                                                          (下转C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山西煤炭与安全生产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