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随同集团公司考评组到某基层单位检查考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在该单位装修一新的职工技术创新基地看到,不大的三层小楼挂了大大小小十几块名号各异的职工创新工作室牌子,乍看之下,该单位全员参与技术创新,创新工作室遍地开花。
然而,当考评组询问各创新工作室都有哪些技术创新成果时,好几个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却闪烁其词,说不出个所以然。有个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说,我也就是在工作室挂个名头,凑个人数,工作室具体干了些啥我也不知道。
这个单位设置诸如此类“创新工作室”,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看似金玉其外,实则败絮其中,说是“牌子在、人已空,室还在、活动无”也不为过,纯属徒有其表。这次检查考核自然不过关,相关人员受到了责任追究,并责令改正。
近年来,群众性技术创新之风在很多企业盛行,一些企业据此建立了各种各样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解决了很多影响和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从制造成长到智造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有些企业设置了看似名目繁多的创新工作室,表象上衬托出一派全员参与创新的景象,实则徒有其表,成为无规划、无项目、无资金、无人员、无目标、无制度,也无考核奖惩措施的空壳子,遇到上级检查考核,临时抽来几个人或摆上几台设备,再编制几页技术资料装点门面,项目都在台账里,成果都在汇报中。
有些创新工作室尽管建立了创新制度,也配备了相应的人员,有些创新工作室的名字还很高大上,可没有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导致人员积极性不高,立不立项目无人过问,出不出成果无人关心,久之常年没有创新活动,数年没有出成果,创新工作台上落满了灰尘,台账资料纸张泛黄,成为单位里被遗忘的角落。
还有些基层单位缺乏创新主动性,鉴于上级对“创新工作室”的环境布置、面积大小、内页资料等有硬性要求,而自身条件又受人员素质和场所的限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设置了这样那样的“室”,遇上级检查,采取一“室”多用的变通办法,上级检查哪个室就挂哪个牌子,突击在环境布置、资料准备上下点功夫就行了。只要上级检查过关,下面不挨批,皆大欢喜,可背后职工群众却纷纷议论。
其实,创新工作室设置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繁衍了造假之风,折射出一些单位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其如此,还不如静下心来,依据企业或单位实际,量体裁衣设置一些接地气的创新工作室,并抓好日常的创新工作落实,产出实实在在成果。
这“室”那“室”,不如工作落实。对上级单位来说,创新不能靠铺摊子、搞摊派,应对创新工作室进行认真梳理和清理,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和态度,该合的就合,该撤的就撤,真正做到深入基层,贴近工作实际,切实指导和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基层单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开展。
而基层单位作为企业最直接的生产单元,是企业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把创新活动上升到事关单位长远发展的高度,依靠职工,发动职工,在职工中选好技术带头人建好创新工作室,并配套建立检查、考评和奖惩激励措施,让职工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最终赢得职工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从而调动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创新创效,推动创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
(杨涛) |